商业研究

• 产业经济 • 上一篇    下一篇

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玉燕,汪玲   

  1.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 收稿日期:2017-09-29 出版日期:2018-03-23
  • 作者简介:王玉燕(1988-),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升级与产业政策;汪玲(1992-),女,安徽宿松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71603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BJL065;安徽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建设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01006131;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放招标课题,项目编号:QYXT2016017,QYXT2016006。

  • Received:2017-09-29 Online:2018-03-23

摘要: 深化长江经济带产业合理分工对实施“十九大”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利用2003-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构造产业专业化指数、区域分工指数以及工业同构度等三大指标,测算并客观描述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变化趋势并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过13年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整体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业趋同现象非但未降低反而有所上升,产业分工状况不容乐观。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进步三大生产要素是产业分工状况不佳的主要决定因素,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也不尽如人意;此外,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加深对提升产业分工效果有显著作用,而交通密度、能源拥有量以及市场化进程的作用不显著。需要从更高的战略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间产业分工协调机制,强化三大城市群和各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控制省域间工业结构同构度和各大区域各自为阵、自谋发展的盲目性,此外,还需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及相关投资战略,提升市场化程度、完善一体化市场体系。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分工, 区域分工指数, 工业同构度,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