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W·基普·威斯库斯.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第四版)[M].陈甬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1-183;181.
[3]邹开亮,刘佳明.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困境与出路——仅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考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8):47-50.
[4]卓凯.互联网环境中的价格歧视——基于数字产品定价的应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21-122.
[5]马云泽.规制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04.
[6]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68.
[7]崔聪聪.网络产业发展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冲突与调和——以个人网上行为信息为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8):37-40.
[8][英]J·布莱思.消费者行为学[M].丁亚斌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4.
[9][美]安娜·贝尔纳谢克,D.T.摩根.谁动了你的数据[M].大数据文摘翻译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9-77.
[10][美]保罗·克鲁格曼,罗宾·韦尔斯.微观经济学[M].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46-448.
[11]李建.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93-194.
[12][美]欧文·B·塔克.现代微观经济学(第2版).[M].秦熠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91.
[13]胡兴球,曲文凤.电子书定价的价格歧视策略探讨[J].科技与出版, 2013(8):14-18.
[14][英]休·格拉韦尔,雷·里斯.微观经济学(第三版)[M].秦向东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88.
[15]梁上上.利益的层次结构与利益衡量的展开——兼评加藤一郎的利益衡量论[J].法学研究,2002(1):57-58.
[16]王先林.竞争法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57.
[17][德]莱因荷德·齐佩利乌斯.法哲学(第六版)[M].金振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3-124.
[18]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18-219.
[19]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24-327.
[20]张守文.经济法(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9.
[21][英]哈耶克.自由自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4.
[22]范进学.论宪法比例原则[J].比较法研究, 2018(5):108-112.
[23]邱本.经济法专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475-476.
[24]王利明.中华人民共和过民法总则详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465.
[25]杨立新.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J].法学论坛, 2018(1):36-40.
[26]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1-344.
[27]高永周.论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6):693.
[28]曹阳.我国消费者后悔权及其制度初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5(11):122-123.
[29]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J].现代法学,2013(4):62.
[30]刘德良.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J].法学研究, 2007(3):91.
[31]杨成越,罗先觉.算法歧视的综合治理初探[J].科学与社会, 2018(4):2-4.
[32]郭林生.论算法伦理[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42.
[33]刘培,池中军.算法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进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3-124.
[34]高富平.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J].法学研究, 2018(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