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尔奎.从品牌的价值构成要素谈我国企业品牌评估的方法[J].经济论坛,1997(11).
[2]Burleigh B Gardner and Sidney J Levy. The Product and the Bran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5(3-4):33-39.
[3]Aaker D A. Erich Joachimsthaler. Brand leadership[M].New York: The Free Press,2002.
[4]邴红艳.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2(5).
[5]张世贤.品牌与工业品竞争力[J].经济导刊,1996(6).
[6]李承惠.透视竞争——品牌竞争力及其消费名评价指标探析[J].北京统计,2003(7).
[7]毛政,卿惠,周发明.评价品牌竞争力的模糊模型及运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许基南.品牌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0]白玉,乔鹏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品牌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11]周玫.基于顾客忠诚的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J].当代财经,2005(9).
[12]沈占波,杜静静.论品牌竞争力外显性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2005(7).
[13]李德立,王成.品牌竞争力评估探讨[J].农场经济管理,2005(6).
[14]张启胜.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与应用[J].企业家天地,2006(4).
[15]张放.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9).
[16]陈亚荣,郭景.消费者视角下的品牌竞争力测评体系探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消费导刊,2010(8).
[17]陈中伟,贺立龙,查建平,等.基于多级动态模糊评价的品牌竞争力评价[J].决策参考,2010(11).
[18]汪波,张琳.基于Dirichlet模型的品牌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9]徐滔,汪里明.正确认识新闻时效性[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6).
[20]Berelson Bernard.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2.
[21]刘洪波.词频统计的发展[J].图书与情报,1991(2).
[22]钱明辉.城市品牌与政府信息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3]余阳明,杨方平.品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4]胡大立,谌飞龙,吴群.品牌竞争力的生成及其贡献要素优势转化机制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
[25]胡大立,谌飞龙,吴群.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源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