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利明.使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J].当代法学,2018(3):3-11.
[2]王利明.人格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76.
[3]许中缘.论商誉权的人格权法保护模式——以我国人格权法的制定为视角[J].现代法学,2013(4): 82-92.
[4][美]梅尔林·德·维利尔斯.侵害公司名誉权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12-120.
[5]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42.
[6]谢铭洋.智慧财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61.
[7]马俊驹.人格与人格权立法模式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84-196.
[8]程合红.商事人格权论——人格权的经济利益内涵及其实现与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0.
[9]孟勤国.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典的不二选择[J].东方法学,2017(6):80-84.
[10]王叶刚.人格权确权与人格权法独立成编——以个人信息权为例[J].东方法学,2017(6):107-112.
[11]范健,王建文.商法的价值、源流及本体(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5.
[12]姚辉.关于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的若干问题[J].法学论坛,2011(6):10-16.
[13]王利明.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J].法商研究,2006(5):16-28.
[14]王利明.再论人格权的独立成编[J].法商研究,2012(1):19-25.
[15]谢铭洋.智慧财产权法[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284-296.
[16]郑成思.民法草案与知识产权篇的专家建议稿[J].政法论坛,2003(1):36-49.
[17]于新循.商誉及商誉权之法律归位分析[J].求索,2007(3):113-115.
[18]《商事通则》调研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事通则>建议稿[A].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0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
[19]王崇敏,郑志涛.商誉权的法律性质和立法模式探究[J].当代法学,2018(6):71-78.
[20]许中缘,颜克云.论法人名誉权、法人人格权与我国民法典[J].法学杂志,2016(4):37-48.
[21][德]托马斯·莱赛尔.未来民法典总则中法人的一般条款[M]//张怀岭,译.王洪亮,田士永,朱庆育,等.中德私法研究(15)民商合一与分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97.
[22]郑新建.商誉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53-349.
[23]税兵.商誉权探微[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6):23-27.
[24]王利明.人格权法制定中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2012(3):2-8.
[25]王娜加.论侵害商誉权及其法律救济[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0-24.
[26]吴汉东.试论人格利益和无形财产利益的权利构造——以法人人格权为研究对象[J].法商研究,2012(1):26-31.
[27]许中缘,黄娉慧.民商合一视角下的侵权责任法编商事立法研究[J].法治研究,2018(3):31-43.
[28]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43-344.
[29]王利明.独立成编的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2012(2):192-199.
[30]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26.
[31]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67-171.
[3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33]赵震江,孙海龙.商誉及其侵权损害赔偿的理论和实践[J].现代法学,2000(6):40-43.
[34]郑新建.商誉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6(7):49-52.
[35]刘瑛.CISG项下违约商誉损失赔偿实证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1(6):79-85.
[36]黄骥.论我国商誉损害赔偿计算规则的完善——以美国相关规则为借鉴[J].知识产权,2015(10):45-54.
[37]肖楚钢.商誉损害赔偿的民法典路径[J].法治论坛,2017(1):5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