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在《德国民法典》立法者眼中,德国民法的私法主体,乃是一个理智的、具备判断能力并能自己承担责任的个人,也即一个能够通过合理、负责的方式处理自己事务的“成年理性”人。根据亚当·斯密理论,每个人都是能够正确判断行为及后果的理性存在,且每个人的自由选择都能在客观上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参见:Larenz/Wolf,《德国民法总论》,第8版,第2章,边码第39以下。
②社会国家的政治要求被写入《基本法》第20条第1款:“(德国是)社会的联邦国家”;第28条第1款第1句:“社会的法治国家”。社会国家理念与自由主义因素的融合原则上意味着:个人活动的自由、竞争经济和财产自由原则上仍然是要维持的;但是这些自由同国家的社会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紧张关系,因此要受到调控和限制。社会国家的实现首先是通过公法完成的。20世纪下半叶,保护弱者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日益成为公私法的共同目标。
③第一个报告公布于1971年10月18日,联邦议院印刷品(Bundestag-Drucksache),6/2724,内容是“联邦政府决定采取国家措施,承担起改善消费者弱者地位的义务”;第二个报告公布于1975年10月20日,联邦议院印刷品(Bundestag-Drucksache),7/4181,“重申了对消费者基本权利,即消费自由和合同自由权利的保护”。
④2000年6月27日,《远程销售合同和消费者法的其他问题以及条款中的欧元转化》的颁布生效,是德国私法领域的一场革命。
⑤主要通过《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责任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价格法》、《计量法》、《广告法》、《标准化法》来综合调整。
⑥如索要发票的权利、主张举证责任倒置的权利、要求经营者说明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悔权”。
⑦杨立新教授建议,在《民法典·总则编》中规定消费者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商业经营活动中,本法特别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其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经营者负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义务”。但笔者认为民法原则应统一适用于所有民事关系,将此单独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可能不妥适,通过上升为民事主体的方式也可以达到强调消费者保护理念的效果,较为可行。
⑧如日本《消费者合同法》第一条规定:“本法律鉴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在信息的质与量以及交涉能力方面的差距,通过允许消费者在因经营者的一定的行为,产生误解,或者发生困惑的场合,取消合同的要约或者承诺的意思表示(即赋予消费者撤回权),以及认定免除经营者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条款及其他构成对消费者利益的不当侵害的条款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为无效(即认定格式条款效力),来谋求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以通过这些规定达促进国民生活的安定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之目的”。从中可以看出,对消费者合同的规定主要集中于特殊合同的撤回权以及对消费者不利的格式条款的认定。
参考文献:
[1]朱岩.社会基础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0(6):154.
[2]苏号朋.格式合同条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
[3][英]亨利·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2.
[4]沈达明,梁仁杰.德意志法上的法律行为[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2:11.
[5][德]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于变迁[M].朱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1-42.
[6]苏号朋.民法典编纂与消费者保护———以德国债法改革为参照[J].法学杂志,2015,(10):47.
[7]朱淑丽.欧盟民法法典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7-19,44,154.
[8]杜景林,卢谌.德国民法典——全条文注释(上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5.
[9]张学哲.德国当代私法体系变迁中的消费者法——以欧盟法为背景[J].比较法研究,2006(6):40-41.
[10][德]迪特尔·施瓦布.民法导论[M].郑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3,31.
[11]魏磊杰.德法债法改革之比较:一个宏观的视角[J].私法研究,2011(10):31-32,43,48-49.
[12]杜景林,卢谌.德国新债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
[13]齐晓琨.德国新、旧债法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
[14]高富平.当今世界法律环境及其对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影响[J].河北法学,2005(8):10-11.
[15]J.Basedow.A Common Contract Law for the Common Market[J].Common Market Law Review, 1996(33):1176.
[16]李伟.德国《债法现代化法》简介[J].比较法研,2002(2): 143.
[17][德]米夏埃尔·马丁内克.许兰,译.2002年德国债法现代化法——几点批评性的评述[M]//米健.中德法学学术论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45.
[18]王利明.民法的人文关怀[J].中国社会科学, 2011(4): 156.
[19]苏俊雄.契约原理及其实用[M].台北:中华书局,1978: 7.
[20]满洪杰.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与公私法的互动——以民法上人格的变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22.
[21]王金根.欧洲民法典草案消费者撤回权制度研究[J].北方法学,2012(5): 107.
[22]张学哲.消费者撤回权制度与合同自由原则——以中国民法法典化为背景[J].比较法研究, 2009(6): 73.
[23]Reinhard Zimmermann.Consumer Contract Law and General Contract Law: The German Experience[J].Current Legal Problems, 2005(58): 488.
[24]董文军.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 2006:48.
[2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62.
[26][德]迪尔克·罗歇尔德斯.德国债法总论(第7版)[M].沈小军,张金海,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5,56.
[27]余敏友,梁雯雯,于颖,等.对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制定《旅游法》有关问题的初步看法[M]//余敏友,[英]罗宾·辛普森,于颖.消费者保护的全球性挑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