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部分行业的统计口径有所调整,为保证数据连续性我们进行了处理,具体说明详见王玉燕等(2016)。
②限于篇幅,未给出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李靖. 新型产业分工、功能专业化与区域治理——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3):80-92.
[2]Dixit Avinash K, Gene M. Grossman. Trade and protection with multistage produ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2,49(4):583-594.
[3]Jones R.W., Kierzkowski Henryk.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theoretical framework[J].Ajr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1988,165(6):1485-1496.
[4]魏后凯.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5]徐长乐.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J].改革,2014(6):29-31.
[6]梁琦.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5(12):32-40.
[7]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 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8(3):623-635.
[8]张祥, 杜德斌. 省际工业分工合作及其空间联系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案例[J].经济地理,2013(5):89-97.
[9]尹征,卢明华. 京津冀地区城市间产业分工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5(10):110-115.
[10]邢楠,袁礼,国胜铁.后发国家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基于近代中国丝织业发展史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7(6).
[11]姜晓丽,张平宇,郭文炯.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研究[J].地理研究,2014(1):96-106.
[12]Krugman, P. Geo graphy and Trade[M].MI T Press,Cambridge M A, 1991.
[13]石军伟,王玉燕. 中国西部省份工业结构同构度测算及其决定因素——基于SIP框架的分析与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3(3):33-45.
[14]王玉燕,林汉川,刘慧龙,等. 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
[15]王小鲁,樊纲,余静文. 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6]王玉燕,王建秀,阎俊爱.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节能减排双重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8):148-162.
[17]徐长乐,徐廷廷,孟越男. 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0):1633-1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