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雯,孙红.新型城镇化、流通业与城乡收入差距[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9-29.
[2]陈冲,何梦醒.甘肃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7(1).
[3]邓阳.北京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4).
[4]洪涛.流通基础产业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康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6]李金轩.再谈充分认识商业的地位[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7]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等.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10).
[8]林峰等.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9]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
[10]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8).
[11]王坤等.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J].旅游学刊,2016(5).
[12]王毅,丁正山,余茂军,等.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5(1).
[13]熊曦,柳思维,张闻,等.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8).
[14]徐海峰.系统耦合视角下北京新型城镇化、流通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16).
[15]许学强.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6]易武英,苏维词.典型喀斯特城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评价——以贵阳市为例[J].中国岩溶,2012(4).
[17]张勇,蒲勇健,陈立泰.城镇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系统耦合互动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13(6).
[18]周蕾,王冲.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信息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7(18).
[19]Ma L J C.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1949-2000: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2,34(9):1545-1569.
[20]Shen J F. Understanding Dual-Track Urbanization in Post-Reform Chin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J].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06,12(6):497-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