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商经理论
    消费者缘何忠实于特定网络商店? ——在线顾客惰性的视角
    王金丽1,申光龙2,李桂华2,3
    2019, 61(4): 1-11. 
    摘要 ( 206 )  
    在信任、承诺、企业规模与信誉等传统顾客忠诚影响因素缺失条件下,消费者对众多提供相同或者相似产品中的网络商店存在重复光顾、正向口碑及推荐行为。基于淘宝网消费者调查,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分析方法研究在线卷入度、感知信息过载以及在线转换成本对在线顾客忠诚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卷入度、感知信息过载以及在线转换成本对特定网络商店在线顾客忠诚的影响作用逐渐凸显,在线顾客惰性中介是关键路径,为顾客忠诚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行为观点的顾客惰性被认为是一种虚假忠诚,但从在线顾客惰性态度倾向视角审视在线顾客忠诚行为,是真正的顾客忠诚,是体验经济的体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生成广告真实性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王平1,2,徐伟1,范秀成2,3
    2019, 61(4): 12-21. 
    摘要 ( 144 )  
    随着企业主动引导、支持消费者为其产品或品牌创作广告,消费者生成广告越来越向普遍化发展,由此引发受众对消费者生成广告真实性的疑问。在现有消费者生成广告和广告真实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消费者生成广告真实性的概念和维度进行界定,并开发了测量量表。该量表包含创作主体真实、广告产品/品牌真实和广告形式真实三个维度,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证明消费者生成广告真实性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为拓宽、深化有关消费者生成内容和广告真实性的研究提供了测量基础,并为引导消费者加入企业营销沟通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赋能视角下在线出行服务动态价值共创过程研究
    赵大伟,景爱萍
    2019, 61(4): 22-30. 
    摘要 ( 131 )  
    伴随新经济形态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不断向各领域、各行业渗透和赋能。基于数据赋能视角,依据在线出行服务业务蓝图划分服务层次,剖析各环节的服务创新及服务主导逻辑,探讨数据赋能影响在线出行服务价值提升的微观机理,并构建数字化赋能促进在线出行服务质量提升的过程模型,以期为网络平台型企业基于数据赋能实现企业价值共创、共赢及服务质量提升等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赋能对平台企业实现价值共创及服务质量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实向虚”与“脱虚向实”:基于动态宏观经济效应的分析
    刘洁1,陈宝峰2,吴莉昀3
    2019, 61(4): 31-42. 
    摘要 ( 118 )  
    随着虚拟资产的膨胀化发展以及实体制造业的持续低迷,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愈发严重,各界对其“脱虚向实”充满期待。通过构建时变参数计量经济模型,本文分析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周期的不同经济时期对宏观经济中的产出、通货膨胀以及就业水平的时变性冲击效应,研究表明:中国虚拟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和经济萧条时期对产出具有促进作用,在经济平稳时期对产出具有“挤出效应”,其冲击效果的改变主要是由于虚拟经济膨胀化发展使虚、实经济逐渐“背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繁荣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具有促进作用,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仍具有促进作用,实体经济对通货膨胀具有抑制作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平稳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具有抑制作用,冲击效果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市场总需求以及货币流动性发生改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对就业具有抑制作用,根源在于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均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冲击,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更加抑制了就业水平。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周期的平稳期,经济“脱实向虚”对宏观经济各指标均产生不利影响,协调好虚、实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更要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深层次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放松利率管制、税率变动与企业去杠杆 ——基于政策工具组合的研究
    吴静桦1,邱权凤1,王红建2
    2019, 61(4): 43-50. 
    摘要 ( 118 )  
    银行的利率管制政策及所得税税率的高低影响企业的财务政策,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调节企业的负债率。本文利用2007年我国所得税税率改革与2013年放开利率管制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放开利率管制前后,不同税率的政策如何影响实体企业去杠杆行为。检验结果显示:所得税税率下降,显著降低了企业财务杠杆选择,抑制了企业过度负债;相对于银行管制时期,放开利率管制以后税率降低的去杠杆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企业在存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税率下降将显著降低企业负债率。因此,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可以作为去杠杆的组合手段,同时完善市场结构,降低资本结构调整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生经济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 ——基于国民核算口径的国际比较
    苏浩然
    2019, 61(4): 51-59. 
    摘要 ( 112 )  
    通过对财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进行区分,并使用国民核算口径和经济学口径分别定义;选取国民核算口径,对同时期和经济发展相近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同时期还是经济发展相近阶段,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一方面是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和低投资回报率使得总财产性收入占比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财产要素在部门间分配过程中,我国住户部门在不同时期被不同部门挤占:1997-2007年主要被非金融部门利润挤占,2007-2015年被政府部门收入挤占。实现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的提升,需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调整财产要素在部门间的分配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基于“新结构主义”和“金融服务”视角的分析
    张志强
    2019, 61(4): 60-68. 
    摘要 ( 99 )  
    从“新结构主义”和“金融服务”功能视角,基于1995-2015年31省市的面板数据,根据不同经济增长阶段,本文对平稳经济增长过程和经济波动过程中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最优金融结构,即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在经济平稳增长过程中这种关系更加显著;最优的金融结构在经济波动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这表明良好的经济运行坏境才会保障金融体系发挥最大作用,金融服务功能在不同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因此,金融结构可以作为独立的金融政策保障经济“稳增长”,而这也是最大程度发挥金融体系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业银行宏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性研究 ——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刘超1,2,马玉洁1
    2019, 61(4): 69-80. 
    摘要 ( 144 )  
    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性的增强,使商业银行宏微观审慎协调监管成为当前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本文选取2008-2017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半年度数据为样本,在分析银行信贷周期不同阶段宏微观审慎监管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我国银行业宏微观审慎监管协调性。结果表明,微观审慎监管中不良贷款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长期存在且较为明显,流动比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作用存在但长期来看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宏观审慎监管中广义信贷/GDP偏离度和银行业集中度这两个监管指标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都较为明显且长期存在;宏微观审慎监管协调运作能够缓解单一政策实施对金融和经济系统的冲击力度,更有助于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因此,我国银行业监管不仅要在微观方面加强防范内部信贷违约风险,还要从宏观方面关注信贷结构调整和银行理财业务所可能带来的溢出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经济
    要素禀赋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基于制度的门槛回归分析
    刘德学,喻叶
    2019, 61(4): 81-89. 
    摘要 ( 110 )  
    相对于出口贸易的绝对量,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即技术复杂度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作用更重要;而不同的制度质量下,要素禀赋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所发挥的优势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基于门槛回归模型,本文利用2002-2016年104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数据考察不同制度环境下要素禀赋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制度门槛效应。当经济自由化水平低于门槛值时,出口技术复杂度与要素禀赋没有显著关系,当经济自由化水平提高到门槛值之后,一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能有效体现其要素禀赋特征。因此,从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视角看,当一国要素禀赋趋于高端化时,应采用较自由的经济政策;当一国要素禀赋处于低端状态时,单纯采用自由的经济政策有可能造成出口低端锁定,相反,适当的政府管制可能会有利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制造业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徐建中,张楠
    2019, 61(4): 90-96. 
    摘要 ( 104 )  
    制造业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其产出比和能源消费比较大,产业体系能源消费强度主要受制于制造业的影响,因而制造业低碳发展是实现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推力、市场拉力、技术驱动力构成了制造业低碳转型的三重合力,因而实现转型的路径方法也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通过激励与规制改革、搭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和交易平台并构建其推广体系、完善产业低碳发展的服务体系等工作,实现有效驱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中美资本市场发展内部控制审计的殊途与异果
    迟颖颖,涂建明
    2019, 61(4): 97-105. 
    摘要 ( 95 )  
    美国在资本市场实施SOX法案404条款,面向小型公众公司推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却遭遇棘手的审计成本高于审计效益的难题,以至于最终豁免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安排。而中国则以平衡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益的思路,在中小企业板尝试变通发展内部控制审计的新路径。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多维度论证我国中小企业板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降低审计成本的效应,以及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板通过创新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取得了不同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效果,不仅从放宽业务类型和降低实施频率两个维度,有效地降低了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而且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也得到保证和一定程度的提升。研究结论揭示了我国在资本市场发展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上探索新道路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司治理
    制度环境对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门槛效应
    任雪娇1,郭韬2,丁小洲2
    2019, 61(4): 106-115. 
    摘要 ( 115 )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制度环境或制度安排是影响企业创新决策、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本文选取36个城市的159家创新型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与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规制环境、规范环境还是认知环境,创新绩效均存在着制度环境的双门槛效应。当制度环境处于较低值时,规制环境、规范环境、认知环境对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制度环境处于中间值时,规制环境、认知环境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而规范环境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制度环境处于较高值时,规制环境、规范环境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认知环境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以上结论启示我国创新企业应主动适应制度环境以提高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质性机构投资者、企业政策与企业风险
    张长海,李开庆,曾春华
    2019, 61(4): 116-126. 
    摘要 ( 113 )  
    机构投资者对于稳定资本市场和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0-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稳定型机构投资者通过影响企业风险性政策的方式参与企业公司治理,从而降低企业风险;在国有产权性质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企业中,稳定型机构投资者与企业风险的负相关关系更强。因此,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是其发挥治理效应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完善治理结构时应该充分重视稳定型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法论丛
    商业第三方资助诉讼的中国实践及域外经验借鉴
    陈文婧
    2019, 61(4): 127-134. 
    摘要 ( 185 )  
    因诉讼成本高、审理周期长、诉讼结果不确定等原因,当事人常因经济压力及诉讼风险而放弃起诉。在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作用有限的情况下,当事人如何转嫁诉讼成本、降低诉讼风险,从而实现权利救济,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域外的第三方资助诉讼制度,近年来我国多家商业机构开始尝试商业第三方资助诉讼模式实践,通过为当事人先行垫付相关诉讼费用等方式,解决当事人“诉讼贵”等问题,但其具体实施路径以及配套监管措施等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无统一规范。鉴此,我国在第三方资助诉讼的具体应用中应当采取审慎态度,并借鉴域外的实践和监管经验,为行业发展提供基本的规范和引领,使其既能为当事人实现诉权提供切实的帮助,又能避免该行业产生“野蛮生长”的乱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两线三区”到“显失公平”:民间借贷暴利规制路径之嬗变
    蔡睿
    2019, 61(4): 135-145. 
    摘要 ( 95 )  
    作为规制民间借贷利息的现行规则,“两线三区”标准存在缺乏弹性、对高利贷威慑不足、容易被规避的缺陷,在法定利率上限设置较高的情况下对借款人保护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为弥补“两线三区”标准的不足,在现有规则下可引入显失公平规则,与“两线三区”标准配合共同规制民间借贷的利息;在借款利息显失公平的判断上可以24%作为利息客观显著失衡的认定基准,同时引入动态系统论的思想,利用表见证明规则实现主客观要件的互动;民间借贷的利息规制具有政策调控与受害人救济二元目标,前者的实现有赖于行政和立法的协力,司法机关应从政策调控任务之中脱身,专注于受害人救济,显失公平规则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主要作用,“两线三区”标准则退出历史舞台或仅作为辅助标准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社会视角下我国构建大规模侵权事件社会分摊赔偿制度研究
    陈阵,徐家良
    2019, 61(4): 146-152. 
    摘要 ( 120 )  
    科技发展为人类人为地制造了更多的风险与威胁,人类社会步入了“风险社会”的特定时期。风险社会中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相应大规模侵权事件不断出现,使其救济赔偿问题成为时代课题。由于大规模侵权事件中受害者数量巨大、因果关系前后界定难、后果计量繁杂等特点,使得大规模侵权事件损害赔偿的难度加大;同时,司法诉讼、责任保险、行政救济的局限,及过分依赖政府完全介入等问题的叠加,使得大规模侵权事件事后救济陷入困境。借鉴域外经验,建立大规模侵权事件社会分摊赔偿制度是有效破解之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