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文采用的碳排放数据均来自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关于环境的统计数据,目前仅包含1995年至2009年的数据,因此本文的分析也仅局限于该时间段。
②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了从1995年到2011年间,包括41个国家或地区在内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对部分国家或地区进行合并:将英国、德国、法国等27个(不包括克罗地亚)欧盟国家合并,记为EU;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土耳其这六个国家合并为一个整体,称之为新兴经济体,记为BRIIMT;日本(JPN)、韩国(KOR)、中国台湾(TWN)合并为东亚地区,记为EA。经过合并后,世界投入产出表包含以下8个国家(地区):澳大利亚(AUS)、欧盟(EU)、新兴经济体(BRIIMT)、加拿大(CAN)、中国(CHN)、东亚地区(EA)、美国(USA)以及世界其他国家(ROW)。
③低技术制造业: 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M1),纺织及服装制造业(M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鞋类制品业(M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M4),其他制造业及回收加工业(M14);中技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M6),橡胶及塑料制品业(M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M9),金属制品业(M10);高技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7),机械制造业(M11),电气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业(M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13)。〖ZK)〗
参考文献:
[1]尹显萍,程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2010(8):45-55.
[2]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4):1287-1310.
[3]李小平.国际贸易中隐含的CO2测算——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5):66-70.
[4]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12):82-89.
[5]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
[6]佘群芝,贾净雪.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研究——基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责”原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32-137.
[7]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Johnson R C,Noguera G.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86(2):22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