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Dan-ning, LIU Yong-gang . Construction Mode of Industrial Cluster Social Responsibility: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ymbiosis[J]. 商业研究.
注释:
①共生关系包括很多种类型:“捕食”关系是一种群以另一种群为食,对被食种群有害而对自身有利;“竞争”关系种群之间彼此发生有害的影响,特别是不同种群利用同一短缺资源的情况下,每个种群的存在都会抑制另一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寄生”关系是一种群依靠另一种群的肌体所获得的能量、副产品为生,对寄生的影响分为有利、有害、无影响三种情况;“共生”关系是一种群的生存以另一种种群或几种种群的存在为前提;“互惠”关系是指各种群在独立存在的条件下,种群之间相互作用会对各种群均有利;“偏利”共生关系是指如果相互作用对某一种群有利,而对另一种群无害;“偏害”共生关系是指相互作用对某一种群有害,而对另一种群也无利。
②这里假设保持中心企业最大社会责任收益为500,中心企业所在行业社会责任收益增长率为0.5,企业对联盟发展促进力的模拟取值区间为[0.1,1]。
③这里假设保持配套企业对联盟发展促进力为0.5,中心企业所在行业社会责任收益增长率为0.5,中心企业最大化社会责任收益取值为[100,1000]。
④这里假设保持中心企业所在行业社会责任收益增长率为0.5,配套企业对联盟发展促进力取值为[0.1,1],中心企业最大化社会责任收益取值为[100,1000]。
⑤ 这里假设保持企业自身最大社会责任收益为500,行业社会责任收益增长率为0.5,同行企业对联盟发展促进力的模拟取值区间为[0.1,1]。
⑥ 这里假设保持同行企业对联盟发展促进力为0.5,行业社会收益增长率为0.5,企业自身最大化社会责任收益取值为[100,1000]。
⑦ 里假设保持行业同盟所在行业社会收益增长率为0.5,同行企业对联盟发展促进力取值为[0.1,1],企业自身最大社会收益取值为[100,1000]。〖ZK)〗
参考文献:
[1]张丹宁,唐晓华.网络组织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2):82-94.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王少平,凌岚. 产业共生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扬,黄群慧,钟宏武. 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Heidi von Weltzien Hoivik,Deepthi Shankar. How Can SMEs in a Cluster Respond to Global Demands 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101):175-195.
[6]Elisa Giuliani.Human Right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dustrial Cluster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6,133(1):39-54.
[7]Peter Lund-Thomsen, Adam Lindgreen, Joelle Vanhamme.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at We Know, What We do not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13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