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2]蔡昉.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J].金融经济,2008(3).
[3]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5(4).
[4]蔡昉.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J].经济学动态,2011(6).
[5]高传伦,林涛.资本扩张扭曲的经济基础:理论与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6(6).
[6]李静,蒋长流.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农业用能强度收敛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
[7]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
[8]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
[9]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J].开放导报,2007(3).
[10]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1).
[11]余泳泽.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J].世界经济,2015(10).
[12]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
[13]郑江淮,沈春苗.部门生产率收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中国工业经济,2016(6).
[14]Shioji E. Composition effect of mig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in Japan[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1, 15(1): 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