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所涉及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利用其所属地级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折算成以2002年为基期的实际值。
②利用要素替代弹性计算的结构红利的方法借鉴王振华(2014)的方法,限于篇幅,对该方法不再赘述。
③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具体划分方式是: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干春晖,郑若谷.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56.
[3]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44(7):143-151.
[4]王振华,李旭.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以辽宁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2):68-75.
[5]孙学涛,王振华,张广胜.技术进步偏向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11):56-68.
[6]杨旭,田艳慧,郝翌,等.测算我国技术进步率及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4(7):57-72.
[7]郑玉歆,罗斯基.体制转换中的中国工业生产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11-129.
[8]李翔,刘刚,王蒙. 第三产业份额提升是结构红利还是成本病[J].统计研究,2016(7):46-54.
[9]张广胜,王振华. 县域经济增长中结构红利的测度及决定——基于中国1820个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102-112.
[10]吴玉鸣.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省域研发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74-85.
[11]钟世川. 技术进步偏向与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家,2014(7):46-54.
[12]陶长琪,周璇.含空间自回归误差项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有效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4):126-144.
[13]陆雪琴,章上峰. 技术进步偏向定义及其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8):20-34.
[14]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9(10):17-27+187.
[15]徐盈之,周秀丽.碳税政策下的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4(9):131-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