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研究

• 经济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不同区域间基础设施投资密度与经济增长效应

尹响1,易鑫1,杨继瑞2   

  1. (西南财经大学 1.西财智库;2.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成都 610074)
  • 收稿日期:2017-09-11 修回日期:2017-10-30 出版日期:2017-11-16
  • 作者简介:尹响(1983-),男,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国际经济;易鑫(1992-),男,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科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杨继瑞(1954-),男,四川井研人,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房地产经济、土地资源管理和农村经济。
  • 基金资助: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项目编号:SC16ZD03。

  • Received:2017-09-11 Revised:2017-10-30 Online:2017-11-16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东部和部分中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出现了边际投资效益下降和经济增速下滑的现象,但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本文引入基础设施投资密度概念,通过格兰杰检验和回归分析,比较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我国东北、东部沿海、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显示:总体上看,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显著,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差异比较明显,东北三省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东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该地区增长效率的作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追赶型经济体,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将长期存在;而努力缩小其区域间的差异,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的一项重要潜力。

关键词: 不平衡发展, 基础设施投资, 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