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6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10
    上一期    下一期

    商经理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商经理论
    共享员工到底是什么? ——源起、内涵、框架与趋势
    何江1,闫淑敏1,关娇2
    2020, 62(6): 1-13. 
    摘要 ( 198 )  
    新冠肺炎疫情下共享员工模式成为企业复工复产新功能。共享员工是一种新型用工模式,系统性梳理其理论内涵和发展框架,对共享员工模式的实践推广应用和后续理论深化探究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从源起、内涵、优势、挑战、策略与趋势等多维度系统性探讨共享用工模式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共享员工模式作为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的结合体,其本质上是灵活用工模式的一种创新形态;B2B和C2B是新冠疫情下的企业主流应急共享用工模式;共享员工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合作用工新形态,未来应整合国家和社会、企业、劳动者个体等多方力量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业信用供给、客户关系及阈值效应
    徐瑶之1,华迎2
    2020, 62(6): 14-22. 
    摘要 ( 88 )  
    客户关系型交易能够衡量企业与下游客户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而会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行为。本文以2007-2018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商业信用供给和客户集中度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随着客户集中度的增加,客户议价能力提高,上游企业考虑客户的强势市场地位而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随着客户集中度进一步增加,企业和客户利益的趋同使得强势客户考虑上下游之间的长远合作而“体恤”上游供应商,减少对商业信用的占用,商业信用供给逐渐减少。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产品独特性、非国有企业以及货币紧缩政策对于商业信用供给与客户集中度之间的倒“U”型关系更为敏感。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建立商业信用供给与客户关系型交易的适度性,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产品独特性等方面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顾客自我生产方式与产品价值提升 ——基于情境实验的比较研究
    李耀1,周密2,3
    2020, 62(6): 23-31. 
    摘要 ( 82 )  
    顾客自我生产现象近年来愈发普遍。虽然营销学相关研究已经对不同顾客自我生产方式对顾客产品评价、顾客支付意愿等作用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但缺乏不同顾客自我生产方式之间比较研究,企业进行生产方式决策时仍缺乏依据。本文以禀赋效应理论为基础,以产品价值提升为作用结果对顾客自我设计、顾客自我组装和顾客自我设计组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三种顾客自我生产方式均具有产品价值提升作用,但顾客自我设计组装和顾客自我设计的提升作用并无显著差异,两者均高于顾客自我组装;顾客与产品融合程度是产品价值提升作用存在差异的原因,品牌强度对三种顾客自我生产方式产品价值提升作用的影响不同。本文既可以丰富拓展顾客自我生产现有研究成果,又可以为企业生产方式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在亚洲失去人口红利优势了吗? ——基于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印度的比较分析
    周健
    2020, 62(6): 32-39. 
    摘要 ( 76 )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中国人口红利呈现衰退趋势,但是传统的人口红利判断标准并没有全面准确地反映一国人口结构的情况,通过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印度比较研究后发现,在人口机遇转化为更多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上,中国可能会失去一定的人口红利优势,但在人口机遇转化为更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并未失去人口红利优势,甚至更具人口红利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FDI与劳动价格扭曲:机理与实证
    安孟,张诚
    2020, 62(6): 40-45. 
    摘要 ( 71 )  
    OFDI对于母国与东道国的影响是广泛的,本文将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其对母国劳动价格扭曲影响的层面,分析其作用机理,并进行测算与检验。研究表明:(1)OFDI加剧了我国劳动价格向下扭曲的程度并有显著的趋势性,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2)OFDI促进了技术、劳动效率、工资的全面提升,但其中出现了结构性不协调。一是劳动价格增长与劳动边际产出增长出现明显背离,二是高人力资本价格与一般人力资本价格明显背离。基于上述情况,应该肯定OFDI对经济发展积极作用,同时关注劳动工资制度与机制调整,实现利益的协调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批发价格契约的低碳供应链协调研究 ——考虑互惠和利他偏好的分析视角
    范如国1,林金钗1,朱开伟2,3
    2020, 62(6): 46-54. 
    摘要 ( 45 )  
    为弥补供应链理性经济人假设或只考虑单一偏好的缺失,基于批发价格契约建立完全自利和社会偏好下(仅零售商具有社会偏好、仅制造商具有社会偏好,以及双方同时具有社会偏好)的供应链博弈模型,分析决策主体的社会偏好对定价策略、碳减排策略、最优订购量、决策主体的利润和供应链的利润及其协调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双方利他偏好程度的增大可激励制造商投资减排;领导者制造商的利他行为有利于减缓供应链“双重边际效用”,而跟随者零售商的利他行为对供应链利润的影响与制造商的社会偏好有关;当双方的互惠偏好起主导作用且认为对方存在不友善行为时,互惠偏好会降低制造商减排积极性并会加剧供应链“双重边际效用”。上述结论延拓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为低碳供应链节点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类型以及低碳供应链运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集聚、人力资本积累及空间溢出效应
    党杨1,高维龙2,李士梅2
    2020, 62(6): 55-64. 
    摘要 ( 66 )  
    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产业集聚由于知识外部性等原因可能会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本文探讨了产业集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微观机制,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及机制识别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及其交互项对人力资本积累有正向影响,但专业化集聚作用更强。降低匹配成本会强化专业化集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但不能强化多样化集聚的作用效果。竞争未能通过机制检验,反映现阶段产业发展“集而不群”,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省域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受制于地区贸易壁垒。因此,降低要素匹配成本、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区域一体化是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资源禀赋对碳排放的影响与传导机制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孙耀华
    2020, 62(6): 65-74. 
    摘要 ( 73 )  
    中国实现碳强度下降目标面临一系列约束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多煤、贫油、少气”的“高碳”能源资源禀赋特征。本文在构建能源资源禀赋影响碳排放的数理模型与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能源资源禀赋通过人均收入、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能源价格等中介变量对碳排放影响的强度、方向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省际碳排放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特征。能源资源禀赋抑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资源诅咒”效应,通过降低人均收入进而抑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尽管如此,能源资源禀赋通过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降低能源价格、降低市场开放度、阻碍外资流入和降低能源效率的途径推动碳排放上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并购动机与并购绩效 ——基于节约交易成本视角及进一步投资需求的检验
    于洪涛
    2020, 62(6): 75-84. 
    摘要 ( 81 )  
    基于节省签订合约成本的研究视角,区分企业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检验企业纵向并购的内在动机对长期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专用性资产是企业纵向并购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投资则是企业纵向并购的内在动机;相比于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有着更好的长期并购绩效,且随着观测时期的加长而愈加显著。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进一步投资对纵向并购的长期并购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纵向并购在节省由专用性资产导致的高昂签订合约成本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新的组织成本,而进一步投资带来的收益抵消新的成本是企业纵向并购的内在动机,并会带来好的长期并购绩效,但需要在并购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体现。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强调并购动机与并购绩效的相关性,而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目的的并购更倾向于有更好的长期绩效,这也是相关并购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周期内的设备投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彤彤,汪丽娟,吴福象
    2020, 62(6): 85-95. 
    摘要 ( 63 )  
    包含关键技术的设备投资是打破技术壁垒,加快技术发展周期,实现制造业“弯道超车”的关键。本文从理论上剖析了技术生命周期内的设备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和路径,并选取2009-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该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设备投资通常能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对低技术成熟度企业的促进作用大于高技术成熟度企业;设备投资对工艺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产品创新无显著正向影响,甚至存在抑制作用;低技术成熟度企业通过设备投资促进产品创新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而高技术成熟度企业倾向于投资工艺设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企业应重视技术发展阶段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根据自身技术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和创新路径,并适度进行资本积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减税能否影响企业出口? ——基于增值税有效税率的考察
    杨慧梅
    2020, 62(6): 96-106. 
    摘要 ( 67 )  
    本文以减税为切入点,选取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利用2004年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冲击构建工具变量,从出口决策与出口绩效两个维度系统考察增值税有效税率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并识别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增值税有效税率降低可以提高企业的出口倾向,改善企业的出口绩效。这一效果因企业所有制、规模、盈利水平及行业技术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低盈利水平企业及一般技术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对影响机制的检验表明,生产率提升与产品竞争力提高是增值税有效税率影响企业出口决策与出口绩效的主要渠道。因此,应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减轻企业税负,注重公平化、合理化,发挥减税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政府城投债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多级政府跨层级影响的分层线性模型分析
    郑旭,李会平
    2020, 62(6): 107-115. 
    摘要 ( 67 )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高度重视致使近些年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于从单一层级角度分析省级或地级市政府的影响因素,通过选取2011—2017年我国26个省市自治州共计28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从跨层级影响的角度分析省级政府对地级市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省级政府层面,省级政府财政赤字和政府竞争会减少地级市政府的债务规模,财政转移支付会增加地级市债务规模,政府晋升激励和债务限额对地级市政府的债务规模没有显著影响;在地级市政府层面,财政赤字、政府竞争和晋升激励显著促进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上市能提升投资-股价敏感性吗? ——基于管理学习假说的检验
    王译晗1,2,汪振坤1
    2020, 62(6): 116-125. 
    摘要 ( 56 )  
    本文利用股改后近十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交叉上市对投资-股价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实现A+H交叉上市能够提升公司的投资-股价敏感性,说明交叉上市后公司管理层可以从股价中获得更多有助于评估投资决策的相关信息,这一结论符合管理学习假说。进一步考虑从股价到投资的信号传递作用,发现A+H交叉上市对投资-股价敏感性的影响在机构持股比例高、分析师关注度高以及股价信息含量高的企业组中更为显著。根据管理者的学习能力假说,高管团队总体的任职时间越长,交叉上市后企业投资对股价越为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 ——基于沪深港通实施的经验研究
    姜永宏,曾晨光,何鲁丽
    2020, 62(6): 126-134. 
    摘要 ( 56 )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对外开放的背景,以及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采用双重差分法,从公司现金持有和财务弹性积累的视角,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我国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降低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增加对经营净现金流量的敏感性,减弱了上市公司财务弹性积累与投资支出之间的负向相关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提升了上市公司积累财务弹性的市场价值;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沪深港通的实施降低了公司投资的同群效应对财务弹性的依赖,并且减弱了公司增持现金的同群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盈余信息质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债务异质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王佳,张林
    2020, 62(6): 135-143. 
    摘要 ( 60 )  
    信息是企业与资本市场沟通的重要渠道,影响企业的财务行为与决策。本文以2011-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盈余信息质量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以及债务异质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无论用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还是盈余透明度衡量,较高的盈余信息质量都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并且债务异质性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作用。高质量的盈余信息通过提升债务来源的多元化、期限结构的丰富程度,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企业债务异质性同时也发挥了积极的治理效应,促进企业投资更为有效,提升创新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股权性质下,盈余信息质量对企业创新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比于国有企业,盈余信息质量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程度更大。本研究对提升企业盈余信息质量、提高创新水平,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革型领导与员工角色行为:一个多步多重中介模型
    刘钢
    2020, 62(6): 144-152. 
    摘要 ( 72 )  
    以变革型组织为研究对象,本文构建了变革型领导对员工角色行为产生影响的双中介模型,从战略执行过程中如何获得组织所需要的员工角色行为这一实践目的出发,先后引入组织支持感和员工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形成一个多步多重中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变革型领导对员工角色行为有一定的直接影响;同时组织支持感和变革自我效能感在变革型领导和员工角色行为之间起到了多步多重的中介作用。这表明在变革的组织中,领导者需要突破以往管理思路,不仅通过测试甄选来获得高效执行战略的“完美员工”,也需要尝试通过管理手段,管控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变革自我效能感,开发出更多能够进行高效执行的员工角色行为来支持组织的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