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6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产业经济
    财税研究
    劳动经济
    财经纵横
    管理天地
    法与经济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产业经济
    产融结合能够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吗?——基于金融机构持股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梁锦凯, 陈关聚, 杜可
    2023, 65(6): 1. 
    摘要 ( 417 )  

    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金融支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这一产融结合模式为切入点,基于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产融结合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强化内部创业导向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且内部创业导向机制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分析表明,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对非国有、中小规模及衰退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本文在理论上印证了“金融+实体”产融结合模式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也为金融市场优化、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
    李威, 张高瀚, 许尚坤
    2023, 65(6): 11. 
    摘要 ( 252 )  

    结合数字经济特性,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为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特点,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业融合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数字经济的作用强度是非线性的,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倒U型”特征,其边际效应先递增后递减;除直接作用外,数字经济还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消费需求间接影响两业融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聂淑花, 魏作磊
    2023, 65(6): 20. 
    摘要 ( 276 )  

    厘清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有助于为实现制造强国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基于2005—2019年期间26省市面板数据,采用OLS、差分与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呈“U”型变动关系;这种“U”型关系在沿海和内陆地区都存在,且沿海地区的拐点出现更早。机制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通过成本节约效应和资源重置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科研经费投入份额、地区开放程度、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制造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就业质量
    韩平, 宋韩琪
    2023, 65(6): 30. 
    摘要 ( 193 )  

    本文选取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质量,并运用多重计量模型系统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就业质量;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数字经济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中介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就业质量增长具有对数型的非线性特征;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这一影响在西部和中部地区更加显著,而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却不显著;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相邻地区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也具有显著性。因此,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提升就业质量需遵从“适度”原则,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举措,抑制数字经济垄断,以便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税研究
    增值税留抵退税能够缓解企业经营风险吗?
    侯省亮, 钱峰, 倪志良
    2023, 65(6): 40. 
    摘要 ( 171 )  

    作为助企纾困的重要手段,增值税留抵退税能够以减负的方式缓解企业所受的风险冲击,在保持微观企业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有效防范经济风险的发生。本文以2015—202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深入考察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与企业经营风险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显著缓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机制检验表明,企业融资约束和过度负债状况的改善是留抵退税产生风险缓解作用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不同的外部市场环境会导致留抵退税政策出现异质性的影响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
    申明浩, 庞钰标, 杨永聪
    2023, 65(6): 48. 
    摘要 ( 186 )  

    近年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日益成为各类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本文利用金税三期工程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税收征管数字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主要呈现为债务结构短期化特征。机制检验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通过降低企业避税程度、财务稳定性和企业现金流水平进而加剧投融资期限错配。在数字金融水平越高、经济增长压力越小的地区和债务融资成本越低、高管有金融背景的企业中,税收征管数字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加剧程度有所缓解。此外,税收征管数字化下的企业投融资错配行为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损害企业绩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经济
    “双碳”目标下劳动力资源错配与城市绿色发展
    崔琳昊
    2023, 65(6): 59. 
    摘要 ( 171 )  

    本文基于2007—2019年全国2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和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并厘清了其中的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劳动力资源错配显著降低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集聚效应和结构效应产生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不足地区和东部及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创新创业活跃程度能够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发展产生的负向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以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为目标,差异化制定地区绿色发展政策,同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和数字经济发展,避免政策“千城一面”的同质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效率
    吕康银, 梁孝成, 贾利雯
    2023, 65(6): 69. 
    摘要 ( 193 )  

    数字经济发展重塑了劳动资源配置方式。本文基于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企业的劳动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劳动配置不足企业的劳动资源配置效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途径,提升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惠性创业扶持政策何以实现农民增收
    牛晓燕, 李宝琦, 王轶
    2023, 65(6): 78. 
    摘要 ( 114 )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提升农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本文基于2019年2139家全国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返乡创业企业获得普惠性创业扶持政策对当地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返乡创业企业获得技能培训、税收减免和技术支持等普惠性创业扶持政策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普惠政策实现农民增收包含两种途径,提升返乡创业活跃度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改善返乡创业企业的营商环境来实现当地农民增收;普惠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企业异质性,东部地区返乡创业企业获得技能培训政策最有益于当地农民增收;对于一产、二产和高端三产业,税收减免政策的增收效应更为显著;价值型企业收入受技术支持政策影响最大。应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普惠性返乡创业扶持,激发农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改善农村地区的营商环境,通过普惠性返乡创业扶持惠及更多的返乡创业企业来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环境污染是否阻碍了外资结构绿色转型?
    马文婧, 张华容, 李云龙
    2023, 65(6): 87. 
    摘要 ( 83 )  

    基于城市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本文以大气逆温和政府环境治理作为环境污染的工具变量,探讨污染对外资结构绿色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与外资流入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但这种倒“U”型关系仅表现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污染的加重会减少外资的持续流入;污染主要加重了清洁型外资的流出,从而不利于地区外资结构绿色优化调整;人才流失和效率损失是清洁型外资出走的重要原因。政府环境治理在治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不利于地区引资结构绿色转型,环境治理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外资结构的绿色优化调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与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张晨, 杨光
    2023, 65(6): 99. 
    摘要 ( 44 )  

    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重塑全球价值链、获得贸易核心竞争优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21年全国272个城市统计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探讨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可显著推动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的驱动作用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在“胡焕庸线”东部、政府服务支持较强,以一般数字服务贸易为主的地区内,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强。有鉴于此,应全面深化“地—央—地”政策安排、促进“绿色化”技术创新、适度部署“差异化”行动举措,促进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现代流通体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
    张琦, 曲盛恩
    2023, 65(6): 108. 
    摘要 ( 24 )  

    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为乡村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与商业网络,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指标构建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进一步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县域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并从空间角度研究县域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县域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就业情况、教育水平和居民收入提高都能够显著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县域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对本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对于相近地区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天地
    双层股权结构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吗?——基于融资约束调节作用的研究视角
    肖曙光, 吴涛
    2023, 65(6): 120. 
    摘要 ( 36 )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和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程度不一的融资约束,探讨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双层股权结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使用2010—2020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数据探究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相比于单层股权结构企业,采用双层股权结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更高,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企业发展质量高。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在高融资约束条件下,双层股权结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超额现金持有与企业成长
    高蓓, 金健
    2023, 65(6): 132. 
    摘要 ( 36 )  

    增加现金持有是企业应对风险的重要策略,但超额现金持有却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本文利用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在对企业现金持有适度性进行甄别的基础上,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超额现金持有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偏差,引发企业超额现金持有这一非效率行为。机制分析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降低企业贷款可得性和经营稳定性,导致企业风险规避趋于非理性,进而造成企业超额现金持有,而CEO金融背景则有助于抑制企业超额现金持有;企业现金持有适度性越高,越利于企业成长,超额现金持有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抑制效应”,未超额现金持有则具有“助推效应”,实体投资在其中发挥着中介效应;融资约束会提高企业成长性对现金持有适度性的敏感度,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企业更应关注现金持有策略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与经济
    数据利用正当性判断:比例原则约束下的利益衡量
    张铁薇, 林秋
    2023, 65(6): 143. 
    摘要 ( 45 )  

    司法实践中对数据利用引发的竞争纠纷往往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一般条款)来解决,就一般条款的理解适用,主流的观点是围绕行为是否违背“商业道德”进行判断,然而,“商业道德”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行为正当性的认定应回归行为本身,而利益衡量方法直接指向“竞争行为”,具体评价竞争行为对竞争利益产生的深层影响,利益衡量方法是反不正当竞争法采取行为规制模式的具体策略,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思维范式、制度理念高度契合。在利益衡量的具体实践路径上,引入比例原则作为评价工具,使数据利用正当性判断的边界跳出“模糊宽泛”的窠臼得以合理划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