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电商主播关键意见领袖特性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研究
    赵大伟, 冯家欣
    商业研究    2021, 63 (4): 1-.  
    摘要4393)     

    本文基于SOR模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Bootstrap分析方法探讨了作为关键意见领袖的电商主播所具备的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感知质量、感知风险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电商主播特性、感知质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互动性、专业性对感知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对感知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质量对感知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感知风险和感知质量在专业性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起到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且中介效果没显著差异;而魅力性对感知风险和感知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且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在魅力性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中起不到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研发强度、本地市场效应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范晓莉
    商业研究    2021, 63 (4): 17-.  
    摘要1851)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1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研发强度、本地市场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特征仍较为明显;扩大资本投资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部地区资本投资引致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凸显;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均较为显著,且东部地区的收入增长引起的本地市场效应最为突出;研发强度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仍存在逆周期特征,研发经费支出强度不足和区域分化特征是制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熵值-PLS的营商环境建设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许晓冬, 刘金晶
    商业研究    2021, 63 (4): 10-.  
    摘要1659)     

    营商环境水平的起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当前营商环境建设动态,构建了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和发展水平测算,并对权重排名前10的指标与待评对象的综合评价情况进行PL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排名前10的指标对营商环境建设均呈现正向促进作用;通过PLS回归模型对变量间多重共线性作用的消除,产权获准规模、城市供水能力、网络通信状况等要素对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突显,而外资引入规模、城市供气能力、城市供电能力、电子政务水平等指标的重要性相对减弱。结合上述测算结果,提出相应的助力营商环境建设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企业家精神、企业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新三板中小企业的微观考察
    张莉, 耿素娟, 章刘成
    商业研究    2021, 63 (4): 39-.  
    摘要1490)     

    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绩效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不同区域可能也有差异。本文基于2014-2018年部分新三板中小企业的数据,测算其企业家精神指数,利用应交增值税将企业绩效与经济增长结合,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相比于东部和西部,企业家精神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较大。应该重点培育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信用要素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制研究——基于中国1995-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关伟, 翟丽芳, 吴晶妹
    商业研究    2021, 63 (4): 31-.  
    摘要1311)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关注信用要素。本文将信用要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信用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基于1995-2018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不同信用主体信用规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信用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其他行业;政府部门信用对经济增长呈现双重作用。政府应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企业和个人应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意识,通过信用要素多维度激发经济活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异质性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实证分析——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张东敏, 杨佳, 刘座铭
    商业研究    2021, 63 (4): 68-.  
    摘要1290)     

    本文利用我国2013-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异质性环境政策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两大类,参考OECD国家的EPS环境政策强度指标体系建立适合我国的衡量环境政策强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度量30个省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强度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强度;并将企业技术创新分为自主研发类创新和技术引进类创新,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异质性环境政策对两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相比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更容易激发企业进行创新;与自主研发类创新比较,我国企业更倾向于技术引进类创新。此外,分地区探究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发现华北和东北地区两类环境政策影响都显著,华东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影响更显著,西北地区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影响更显著,华南、西南无显著影响;从环境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路径上看,华东地区技术引进类创新更明显,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类创新,东北地区主要通过技术引进类创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2004-2016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王旦, 王业斌
    商业研究    2021, 63 (4): 48-.  
    摘要1257)     

    本文采用中国2004-2016年全国260 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实证检验经济增长目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面临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地方政府会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干预投资结构和创新行为等渠道确保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但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当采用硬约束的方式制定经济增长目标,会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而采用软约束的方式制定增长目标,则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当地方政府面临的“省市加码”幅度越大,越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目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时间、区域和城市异质性。本文为地方政府干预导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缺乏内在机制提供新解释视角,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与制造业创新效率
    于斌斌, 吴丹
    商业研究    2021, 63 (4): 59-.  
    摘要1166)     

    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于制造业能否创新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技术的进步偏向,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并且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知识溢出与员工激励显著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而不同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因资本使用率低而阻碍了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时,相对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其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尤其是当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时能显著提升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以上研究结论意味着,当前各地区应当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积极发展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偏向型技术,才是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与政府监管面临的困境——基于2010—2017年统计数据的耦合互动分析
    刘佳丽, 荣垂青
    商业研究    2021, 63 (4): 25-.  
    摘要1158)     

    我国进入“新常态”以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面临着巨大且真实的需求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需求不足只是表象,供求错配才是实质。基于2010—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本文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和政府监管存在的结构性困境及耦合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二者虽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效应,但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建立起联动模式;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暴露出的结构性难问题未以同步且有效的监管体系改革作支撑,这是造成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一度陷入停滞的主要原因。因此,应以协调推进市场化改革与政府监管改革为着力点,以重塑政府监管体系和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改革核心,重构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安排,重新审视市场化改革和政府监管之间的结构性困境,强化二者的功能耦合与改革互动,尽快弥补城市公用事业发展需求与政府监管供给不匹配的“短板”,充分释放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环渤海地区物流效率测度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商业研究    2021, 63 (4): 75-.  
    摘要1095)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选取环渤海地区14城市为研究样本,构建环渤海地区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环渤海地区物流效率,分析环渤海区域内城市之间物流效率时空差异及发展质量。研究显示:(1)区域内样本城市物流效率、发展质量差异大;物流效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对不同城市分别表现为抑制和放大效应,使物流效率在不剔除环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被低估或高估。(2)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GDP粗放增长,资源配置不合理,降低了物流运作效率。(3)物流综合效率受到纯技术效率的影响较低,与随机干扰项相比,管理无效率影响更加显著,管理因素对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更加显著。(4)时空特征差异明显,区域内省、市之间物流效率整体差异较大;省内各市之间物流效率差异显著;环渤海区域内部物流效率整体呈现多极化;同一区域物流效率在时间维度上差异较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与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
    邓晓兰, 金博涵
    商业研究    2021, 63 (4): 85-.  
    摘要1045)     

    税负是影响企业活力的重要因素,财政分权通过地方税收努力影响着企业实际税负。本文将收支分权、财政压力和转移支付纳入同一框架,采用2005—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差分GMM模型和面板VAR模型分析财政分权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发现:以所得税分成度量的收入分权会提高企业所得税负,转移支付会降低企业所得税负,支出分权和收支分权不匹配造成的财政压力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收入分权的影响在财政压力较大、地方政府竞争程度较弱地区更为显著,新三板上市企业2012—2017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补充印证了以上结论。因此,从总量和企业层面考察财政分权制度对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的影响,便于理解我国企业差异化税率的来源,为实现落实减税降费和保障财政收入提供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大数据杀熟”行为反垄断责任的完善
    郭江兰
    商业研究    2021, 63 (4): 132-.  
    摘要924)     

    由算法技术引发的价格歧视问题广受反垄断机关的关注,除了确定算法价格歧视行为的违法性属性之外,法律责任追究亦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已把“大数据杀熟”行为列入经济领域的反垄断规制范围,但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反垄断责任的追究却依赖于现有的经营者单轨路径。为有效防范“大数据杀熟”行为衍生的歧视风险,有必要确立“经营者责任+算法技术责任”双轨追责路径,坚持风险防范的追责思路,明晰经营者责任和算法技术责任,并注重责任转轨后的衔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式分权与经济增长方式:影响机理与路径
    谢家智, 何雯妤
    商业研究    2021, 63 (4): 98-.  
    摘要912)     

    中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深化中国式分权制度改革、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将财政分权、金融分权统一纳入中国式分权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式分权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式分权显著促进了经济规模的扩张;但对于经济质量而言,财政分权的影响并不显著,金融分权却促进了经济质量的改善。第二,机制分析显示,市场分割负向影响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产业结构合理化负向影响了金融分权对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三,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式分权显著地加剧了市场分割,中国式分权显著地抑制了技术创新。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城镇化与农业补贴绩效
    陈有华, 张壮
    商业研究    2021, 63 (4): 110-.  
    摘要909)     

    增效率还是促公平,是农业补贴政策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模型建构与实证检验,证实了城镇化有助于实现农业补贴效率与公平双赢。基于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户籍制度成本存在的条件下,农业补贴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但是会抑制经济发展,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由城镇化的深入加以缓解。基于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目标,当前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进一步打破户籍制度约束,促进人口城镇化,发挥农业补贴的积极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加工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三阶段DEA 和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
    闫晗, 乔均, 杜蓉
    商业研究    2021, 63 (4): 120-.  
    摘要815)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我国政府针对粮食行业实施的重要政策。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法、面板Tobit模型以及变系数模型,聚焦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加工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价格“倒逼”和保障粮食加工业可获得粮食数量变动趋势稳定的方式,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粮食加工业综合技术效率提高;由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对粮食加工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影响为负,中、西地区影响为正。因此,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我国短期内应分地区逐步推进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取消东部地区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力度;长期而言,我国应全面实现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建立粮食生产保险制度和加工粮食专项储备制度等促进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强化相关配套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条款”司法适用的反思——以消费者利益标准为视角
    张铁薇, 陈茂春
    商业研究    2021, 63 (4): 137-.  
    摘要723)     

    “网络条款”作为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新增类型化条款,其司法实践中陷入适用困境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对消费者利益的独立考量。司法过程中,通过填充消费者利益标准并以之为核心对网络条款进行限缩解释既可以精细化认知模型,增强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又可以有效防止法律对竞争行为的过度干预,是破解适用困境的根本之道。而从证据法学向度理解网络条款的含义与适用规则,将限缩解释后的消费者利益标准转化为消费者选择自由受损要件,则对进一步优化网络条款司法适用,有效保护合理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第三方债务催收行业风险防范制度研究——以法权理论为视角
    关佳, 张世梅
    商业研究    2021, 63 (4): 146-.  
    摘要699)     

    在法权理论视角下,第三方债务催收行业风险防范制度的法权结构包含有国家金融管理者的金融监管权之“权力”、催收人的自由经营权与债务人的财产安全权之“权利”等法权类型,以及“互侵”、“互动”的法权关系,金融监管权的失灵、催收人自由经营权的过度扩张、债务人财产安全权的不当行使等法权运行失范状态是诱发第三方债务催收行业风险生成的根本原因。以法权理论的“权力-权利”为理路,通过增进金融监管权的效能、推动催收人自由经营权的规范运用、促进债务人财产安全权的合理行使等优化路径,可以显著提升第三方债务催收行业风险防范制度的效能,从而达致有效治理行业风险、促其规范有序发展的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全渠道零售与门店吸引力——数字化时代商圈理论的实证研究
    刘向东, 何明钦, 郭艾
    商业研究    2023, 65 (3): 1-.  
    摘要652)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全渠道零售正在重塑门店与顾客的空间互动关系。基于零售商圈理论,从零售商、顾客双重视角出发,实证探究全渠道零售对门店吸引力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零售商开展全渠道零售后,门店吸引力随着空间距离衰减的规律仍然成立,但衰减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再严格遵循传统引力模型显示的“长尾衰减”,表现为“线性衰减”,且衰减速度明显放缓;全渠道零售显著扩大了门店的核心商圈范围,即全渠道的吸引力相比实体渠道的空间辐射范围更广;随着到店距离的增加,门店的顾客更倾向于成为“全渠道顾客”,且同等条件下全渠道顾客相比实体渠道顾客的光顾行为受空间距离约束效应更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试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原则
    黄华1,2
    商业研究   
    20. 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谷城, 张树山
    商业研究    2023, 65 (5): 1-.  
    摘要470)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健循环的基础,亦是保障经济社会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省份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效果、作用机制、异质性表现及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弱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效应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产业链韧性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