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全渠道零售与门店吸引力——数字化时代商圈理论的实证研究
    刘向东, 何明钦, 郭艾
    商业研究    2023, 65 (3): 1-.  
    摘要652)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全渠道零售正在重塑门店与顾客的空间互动关系。基于零售商圈理论,从零售商、顾客双重视角出发,实证探究全渠道零售对门店吸引力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零售商开展全渠道零售后,门店吸引力随着空间距离衰减的规律仍然成立,但衰减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不再严格遵循传统引力模型显示的“长尾衰减”,表现为“线性衰减”,且衰减速度明显放缓;全渠道零售显著扩大了门店的核心商圈范围,即全渠道的吸引力相比实体渠道的空间辐射范围更广;随着到店距离的增加,门店的顾客更倾向于成为“全渠道顾客”,且同等条件下全渠道顾客相比实体渠道顾客的光顾行为受空间距离约束效应更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谷城, 张树山
    商业研究    2023, 65 (5): 1-.  
    摘要470)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健循环的基础,亦是保障经济社会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省份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效果、作用机制、异质性表现及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弱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效应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产业链韧性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产融结合能够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吗?——基于金融机构持股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梁锦凯, 陈关聚, 杜可
    商业研究    2023, 65 (6): 1-.  
    摘要417)     

    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金融支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这一产融结合模式为切入点,基于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产融结合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强化内部创业导向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且内部创业导向机制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分析表明,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对非国有、中小规模及衰退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本文在理论上印证了“金融+实体”产融结合模式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也为金融市场优化、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陈浩, 郑洁
    商业研究    2022, 64 (6): 1-.  
    摘要369)     

    本文在揭示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相关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整体上,狭义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强度起到积极的促降作用,广义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不能直接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但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狭义技术进步间接降低碳强度。同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区域非均衡和经济发展阶段的约束而对碳排放强度表现出异质性影响。进一步协同效应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并非孤立存在,表现为协同效应显著大于独立效应。给予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应门槛变量的非线性冲击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周期错配的产业结构调整门槛效应,而在产业结构高度化既定的前提下,加大技术进步会使降碳效果减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考虑自有品牌的零售商订购及退货策略研究
    郭俊杰, 赵启兰, 宋光
    商业研究    2025, 67 (1): 1-.  
    摘要362)     

    自有品牌能够提升零售商竞争力,但零售商引入自有品牌时需面对库存成本上涨、零供矛盾、消费者认可度不足等挑战。本文基于零售商订购成本、消费者退货成本、产品残值率、供应链利润等因素,构建博弈模型,解决零售商自有品牌与知名品牌间的订购与差异化退货策略的决策问题。研究表明,退货策略对两类商品的最优订购量具有显著影响,零售商制定退货策略时应根据消费者的退货成本与产品残值率进行动态调整;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零售商对自有品牌采取限制性的退货政策是最优选择;在追求供应链利润最大化时,差异化退货策略能够优化订购和供应链效率;而追求自有品牌销量最大化时,宽松的退货政策有助于提升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环境规制提升了工业产能利用率吗?——基于经济增长竞争的调节效应分析
    刘帅, 程瑜, 刘天琦
    商业研究    2023, 65 (5): 12-.  
    摘要340)     

    统筹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及稳步提升工业产能利用率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基于2001-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面板固定效应与交互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经济增长竞争及其二者交互影响对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经济增长竞争与工业产能利用率之间均呈显著倒U型非线性形态关系;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竞争的交互作用对提高工业产能利用率起到显著作用,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尤为突出。为此,要持续强化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红线意识,精准优化环境规制工具组合,适度把握环境规制强度区间范围,逐步完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结构与绩效考核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新兴产能投资,加快引导地方政府在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绿色创新“赛道”中开展“逐顶竞争”,加快推动实现环境质量好转与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的双赢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制造业投入数字化与企业创新
    丛钰涵, 王珊珊
    商业研究    2023, 65 (3): 13-.  
    摘要336)     

    投入数字化已经成为企业提升创新水平的重要动力。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探究制造业投入数字化的“量”与“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投入数字化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机制分析表明,投入数字化会通过降低企业成本的渠道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企业规模大小差异、数字要素投入来源差异及制造业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差异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差异化影响。调节效应分析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对投入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正效应产生明显的负向调节;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要素的投入质量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企业数字化与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
    凌士显, 姬梦佳
    商业研究    2023, 65 (4): 10-.  
    摘要276)     

    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数字化是否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研究。本文基于沪深交易所2009-2020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借助文本分析法度量企业数字化水平,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吸引高端人力资本等渠道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公司所处区域的不同而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推进而有所降低,其对成长期阶段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聂淑花, 魏作磊
    商业研究    2023, 65 (6): 20-.  
    摘要276)     

    厘清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有助于为实现制造强国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基于2005—2019年期间26省市面板数据,采用OLS、差分与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呈“U”型变动关系;这种“U”型关系在沿海和内陆地区都存在,且沿海地区的拐点出现更早。机制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通过成本节约效应和资源重置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科研经费投入份额、地区开放程度、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制造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强度——基于我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常皓亮
    商业研究    2023, 65 (2): 73-.  
    摘要259)     

    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将是新时代驱动中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双引擎”,本文以2011-2019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考察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现阶段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并且绿色技术创新对于碳排放强度的净效应为促减效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果显著降低,但是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减缓“边际效应”递减的速度;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减排效果在中部城市、外围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更为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数字经济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
    李威, 张高瀚, 许尚坤
    商业研究    2023, 65 (6): 11-.  
    摘要252)     

    结合数字经济特性,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为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特点,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业融合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数字经济的作用强度是非线性的,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倒U型”特征,其边际效应先递增后递减;除直接作用外,数字经济还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加消费需求间接影响两业融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国有股权参股与民营企业杠杆操纵
    王钰涵, 闫春
    商业研究    2025, 67 (1): 132-.  
    摘要252)     
    民营企业应对“去杠杆”政策的策略性行为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挑战。利用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股权参股可以显著缓解民营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机制研究表明,国有资本参股通过提升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优化其治理水平进而弱化杠杆操纵的动机;同时增强民营企业的股价信息含量,抑制其借助内部优势构筑信息壁垒,继而降低杠杆操纵。针对不同压力情境测试发现,高去杠杆压力和高融资压力削弱了国有股权的治理与信息优势;高声誉损失压力和良好融资环境强化了主效应。拓展性研究显示,拥有较高管理层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内部治理制度、分析师关注度高和机构投资者外部监督力度大的样本企业中,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的杠杆操纵的缓解作用显著。此外,区分杠杆操纵形式发现,国有股权参股对名股实债的抑制效应更加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
    章润兰, 刘明慧
    商业研究    2022, 64 (6): 13-.  
    摘要244)     

    产业协同集聚为产业耦合协调提供空间载体,而产业耦合协调是产业协同集聚的高级阶段,二者共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产业耦合协调能显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协同集聚能通过促进产业耦合协调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优于其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此外,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耦合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为此,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建设,通过与制造业的深度耦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数字平台驱动智慧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优化——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的博弈分析
    孙晴, 郝钢, 丁莹莹
    商业研究    2023, 65 (3): 58-.  
    摘要234)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平台逐渐成为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引领者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在数字平台驱动智慧养老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供给主体之间实现了充分的动态信息交互,智慧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实现了价值重构的要素协同,供需双方实现了全方位的精准匹配。本文通过厘清数字平台驱动智慧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探索在价值共创理念下供给主体的最优稳定策略选择,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与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在价值共创理念引导下达成合作,是智慧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无论哪方参与价值共创的成本更高,最终都需要政府干预才能使系统最终策略选择趋于理想状态,表明政府干预下的智慧养老服务系统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实现优化;进一步仿真分析表明,智慧养老服务系统的最优稳定状态,需要博弈主体在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充分协作、实现共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数字产业化、金融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
    王婧菲, 孙立
    商业研究    2023, 65 (3): 30-.  
    摘要229)     

    发挥数字产业化的金融引导功能是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选择。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产权性质差异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数字产业化对金融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影响及具体路径。研究表明:数字产业化可促进金融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并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同时,金融科技创新是数字产业化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关键渠道。进一步研究显示,在金融开放水平较低地区,数字产业化对金融科技创新效应驱动效果更强。应大力孵化金融科技数字新基建、适度调整数字经济发展杠杆、拓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边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数据要素集聚、科技创新与数字新质生产力
    褚希伟, 王婧卜
    商业研究    2024, 66 (5): 1-.  
    摘要213)     

    基于中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据要素集聚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以及科技创新在二者间发挥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集聚能够有效促进数字新质生产力提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在数据要素集聚驱动数字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组和市场化程度低组,数据要素集聚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和市场化程度高组更显著。据此,应健全数据要素发展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制定数据要素配置方案,提升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装备制造业数字要素投入能否提升全球分工地位?
    梁经伟, 文淑惠, 袁明杨
    商业研究    2023, 65 (2): 1-.  
    摘要201)     

    本文将数字要素与全球分工地位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通过理论与实证考察数字要素投入对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数字要素投入对其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存在显著积极影响,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解决内生性问题之后,结论依然稳健。门槛检验发现装备制造业数字要素投入与其全球分工地位间的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单一门槛形式。创新效应和网络效应是数字要素投入推动装备制造业GVC地位攀升的可能渠道,其中创新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而网络效应具有直接效应,调节效应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小微企业调查(CMES)的证据
    杨兰, 张立乐
    商业研究    2023, 65 (3): 119-.  
    摘要199)     

    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金融的高度融合形成的产物,数字金融的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小微企业调查(CMES)数据相结合,旨在研究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信贷可获得性来提升企业绩效;还能通过改善研发投入经费不足,为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动能;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在未能实现技术创新、未进入产业园,以及地处城镇的企业中更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银行业结构性竞争、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制造业出口质量
    马兆良, 许博强
    商业研究    2023, 65 (4): 1-.  
    摘要195)     

    银行业改革及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建设制造强国及贸易强国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贸易数据库与银行分支机构数据,实证检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制造业出口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考察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制造业出口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缓解融资约束、促进技术创新与增加中间品进口是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促进制造业出口质量升级的主要机制;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化了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制造业出口质量的促进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就业质量
    韩平, 宋韩琪
    商业研究    2023, 65 (6): 30-.  
    摘要193)     

    本文选取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质量,并运用多重计量模型系统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就业质量;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数字经济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中介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就业质量增长具有对数型的非线性特征;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这一影响在西部和中部地区更加显著,而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却不显著;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相邻地区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也具有显著性。因此,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提升就业质量需遵从“适度”原则,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举措,抑制数字经济垄断,以便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