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6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9-10-16
    上一期    下一期

    商经理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商经理论
    考虑公平关切的绿色供应链决策研究
    杨浩雄,关晓琳
    2019, 61(10): 1-10. 
    摘要 ( 120 )  
    制造商在其主导的绿色供应链中投入研发生产成本,零售商也付出一定的销售努力。在考虑延期支付和无风险利率的前提下,本文分析零售商、制造商公平关切行为对绿色供应链的定价策略、销售投入以及产品绿色程度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平中性时分散决策下的最优结果总是小于集中决策,且无风险利率越大,两者差距也越明显;以纳什谈判的解作为公平参考点,公平关切程度与产品的绿色化效率、销售回报率三者间相互作用规律会对产品的绿色程度、销售努力、价格决策产生不同影响;虽然公平关切行为总是通过损害对方收益来实现效用公平,但在制造商公平关切行为下,相比零售商关注公平的情形,供应链的整体效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扎根理论的外卖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刘永胜,李晴
    2019, 61(10): 11-18. 
    摘要 ( 99 )  
    :随着一系列网络外卖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外卖食品安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扎根理论,本文对各大外卖相关网络平台的消费者评论资料进行三级编码,试图找出影响外卖食品安全的各类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到了解决外卖食品管理影响因素的4个核心范畴与8个主范因素,核心范畴的外卖平台、外卖商家、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督(二者合并为环境因素)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环境因素对其他因素又具有普遍且突出的影响作用,因而也是外卖食品安全管理核心因素的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补贴、要素市场扭曲与企业创新 ——基于双边随机边界模型的分析
    成琼文,李宝生
    2019, 61(10): 19-30. 
    摘要 ( 106 )  
    要素市场的扭曲弱化甚至也影响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为更准确反映这两个因素的作用程度及综合效应,本文以我国制造业2009-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双边随机边界模型统一框架下测度和验证政府补贴、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均而言,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并未完全冲抵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二者的综合效应最终导致企业实际创新低于有效创新7.91%;通过产权异质性、地区差异和不同生命周期视角的考察,发现政府补贴和要素市场扭曲的综合效应使得企业实际创新低于有效创新这一状况并未随着企业特征分组而明显改善。因此,应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补贴机制,完善要素市场,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能力
    倪志良,张开志,宗亚辉
    2019, 61(10): 31-42. 
    摘要 ( 113 )  
    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深刻冲击企业资产配置决策,从而使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微观企业视角,构建演化博弈理论模型研究企业金融化过程及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我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IV-GMM估计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化显著抑制企业创新能力,金融化程度越高,其创新能力越低。且该影响因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金融化对其创新的抑制效应更显著;融资约束宽松的企业,金融化对其创新的抑制效应相对弱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化对企业主营业绩具有负向冲击,不利于其长期成长。因此,应优化创新激励政策以引导企业创新行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避免企业过度金融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检验
    孙少岩,刘芮嘉
    2019, 61(10): 43-54. 
    摘要 ( 82 )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后,为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战略,货币供给方式和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以对冲外汇占款为基础转向以国内资本因素为基础,并开始实行结构性货币政策调节流动性。本文在对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框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节作用,并采用VAR模型将结构性货币政策分为数量型和利率导向型,分别对两类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利率波动、上市公司总市值和物价水平四个层面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利率导向型政策作用力度总体大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因而在政策运用中需针对不同背景及政策目标,灵活选取多项政策组合以期取得最优执行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入CPTPP: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突围
    刘景卿1,2,夏方杰3
    2019, 61(10): 55-68. 
    摘要 ( 101 )  
    伴随中国的崛起,中美贸易摩擦将会呈现常态化,甚至螺旋式恶化,需要用战略的视角为破解中美贸易摩擦寻找应对策略。作为TPP的“遗产”,CPTPP既已为当今全球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又适应世界经济朝着全球价值链的方向发展趋势,是中国战略突围中美贸易摩擦的较佳选择。不过,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现实角度考察,CPTPP的最终实施结果必将与其制定的预期存在差距。并且沙盘模拟和非对称相互依赖分析结果显示,中美贸易摩擦的天平将会偏向中国。所以,无须过分夸大CPTPP对中国的作用,相反,中国需要稳定有序地推动加入CPTPP的战略规划及具体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外贸产业升级影响作用机制分析 ——基于中美贸易政策博弈的检验
    韩慧霞1,2,金泽虎 1
    2019, 61(10): 69-77. 
    摘要 ( 89 )  
    逻辑分析表明,中美在贸易、金融、投资、科技等领域的摩擦势必造成中国“被动式跟进型”贸易等政策的不确定性,且摩擦的周期性反复将常态化、长期化,对我国正式实施的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本文通过测度2007-2017年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及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指数,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检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抑制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进程,分地区样本回归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各个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影响时间都呈现出差异性。根据上述结论,政府和企业要动态处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外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制度,要充分考虑贸易伙伴国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以规避贸易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外贸产业升级带来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缘政治风险、政策不确定性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李青召1,方毅2
    2019, 61(10): 78-85. 
    摘要 ( 79 )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地缘政治风险、政策不确定性以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TVP-VAR-SV模型,在控制宏观经济因素和市场因素后,分析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时变影响。结果表明,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具有明显的时变负向短期影响特征,宏观经济因子、中美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基础性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具有显著正向自反馈效应。基于上述结论,将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有利于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短期管理,防止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刘禹君
    2019, 61(10): 86-90. 
    摘要 ( 70 )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数字经济的运行、发展及经营模式特征与传统的税收体制在其收入、成本的确认,利润实现以及增值税抵扣计算等方面的政策不匹配,未能有效体现税收政策对数字经济的支持作用,因此,需要根据数字经济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对现行税收政策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业绩期望落差对高管超额薪酬的抑制作用 ——基于不同期望参照标准的检验
    邵剑兵,曹占飞
    2019, 61(10): 91-102. 
    摘要 ( 92 )  
    本文以2009-2017年的数据探究业绩期望落差对高管超额薪酬的影响,研究表明,业绩期望落差对高管超额薪酬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行业和历史两种参照标准下的期望落差对超额薪酬的抑制强度有所不同,前者强于后者;行业参照标准下的行业期望落差对高管超额薪酬的抑制作用不因高管权力大小而改变,历史参照标准下的历史期望落差在高管权力较大时对高管超额薪酬的抑制作用不再显著。以上结果在考虑期望落差的持续性和范围性之后仍然成立。由于行业参照标准下的行业期望落差对高管超额薪酬的抑制作用强度更强,且受高管权力大小的影响不明显,故制定高管薪酬时优先考虑行业业绩期望更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客户集中、内部控制与企业债务保守 ——基于隐性契约视角的分析
    张亮亮,黄国良
    2019, 61(10): 103-112. 
    摘要 ( 63 )  
    企业债务保守行为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基于隐性契约理论,本文以2007-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客户集中对企业债务保守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探索内部控制在隐性契约执行中对债务保守政策的替代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客户集中度越高,企业越有可能采取保守的债务政策,客户集中度与企业债务保守的正相关性在耐用品生产企业中更加显著,这表明企业通过选择保守的债务政策向客户传递其未来的履约能力;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客户集中度与企业债务保守的正相关性变弱,表明内部控制与债务保守在隐性契约执行方面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上述结论丰富了企业债务保守成因的解释,对于企业处理与客户等供应链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制性公民行为对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
    宋皓杰1,2,程延园2,王金凤3
    2019, 61(10): 113-119. 
    摘要 ( 72 )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情绪拓展理论,本文以377名领导与新生代员工的追踪匹配调查为研究对象,分析强制性公民行为对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强制性公民行为会通过负面情感的中介效应降低创新绩效,工作复杂性会强化强制性公民行为通过负面情感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随着工作复杂性的提升,负面情感在强制性公民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逐渐增强。上述结果不仅为组织公民行为阴暗面发生机制的分析丰富了边界条件、拓展了情感理论视角,而且为组织如何对新生代员工的行为和创新绩效进行管理提供了警示与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法益结构的转型
    陈耿华
    2019, 61(10): 120-127. 
    摘要 ( 84 )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仅以经营者利益为中心的法益结构面临变革。域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从“经营者一元中心”到“经营者与消费者二元平衡”法益结构的演变值得借鉴。本文鉴于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主体地位革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社会法品格不断增强以及立法目的条款的表达,证立反不正当竞争法应构筑“经营者保护”与“消费者保护”二元中心法益结构体系。由此也引发如何衡平经营者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路径选择问题,鉴于这两者长期利益一致、呈共生共存关系,故长期衡平逻辑上不矛盾;两者短期利益冲突问题的化解,需要回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权益配置观,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准,综合适用利益衡量方法、法律论证方法与经济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法治化营商环境视阈下的竞争中立原则
    闫海,王洋
    2019, 61(10): 128-135. 
    摘要 ( 92 )  
    竞争中立原则要求政府在竞争性市场中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秉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国有企业不因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而取得不当的竞争优势。竞争中立原则经由国内法、区域法、多边国际协议及国际软法等各种方式的法治化演进,已经形成较为一致的具体化要求。我国自由贸易区立法、竞争政策立法初步确立竞争中立原则,并且具备竞争中立原则的可行性基础,进一步践行竞争中立原则应当明确其适用范围、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约束政府影响竞争的行为、建立相关的执行和争议解决机制,使之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违约信用债交易市场之构建
    阮昊
    2019, 61(10): 136-143. 
    摘要 ( 69 )  
    限制违约信用债交易,使得投资者缺乏市场化退出手段,且容易积聚市场风险。我国已具备形成违约信用债交易市场的基本条件,比照类似性质的美国高收益债品种“堕落天使”收益曲线,我国违约信用债具有投资价值,违约信用债交易市场对化解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建设多层次债券市场以及债市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的构建需遵循法制化、市场化、安全与效益平衡理念,应构建跨市场统一的违约信用债交易市场,并基于违约信用债特性制定针对性交易模式,合格投资者准入门槛,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销售区别定价现象的法律应对
    叶雄彪
    2019, 61(10): 144-152. 
    摘要 ( 74 )  
    网络销售区别定价属于价格歧视,违反了平等原则,抑制了市场竞争,具有违法性。私法保护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理论困境,也无法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公法的角度提供一个网络销售区别定价的规制思路:规制的重点在于拓展信息的边界,将个人信息之外的信息也纳入考虑范围;民法的权利思维无法适用于信息问题,有必要将规制的重心从保护个人信息权转向信息使用监管,完善企业使用信息的规则;同时在保护责任主体上,应当强调国家的责任主体地位,发挥其秩序维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