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6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21
    上一期    下一期

    商经理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商经理论
    绩效期望差距与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环境动态性、资源丰裕度及企业家精神的联动机制
    王炳成,郝兴霖,崔巍
    2020, 62(9): 1-10. 
    摘要 ( 56 )  
    实际绩效与期望目标间的差异是推动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但期望顺差与期望落差下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不同条件与不同企业在环境、资源以及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相关研究结论上的不一致。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绩效期望差距下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要素联动模型,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考察要素联动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民营企业要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存在“顺境-维持”、“顺境-危机”、“逆境-穷困”、“逆境-潜力”与“逆境-警示”5种可供选择的条件组态;(2)在期望顺差下,期望差距的持续性与范围性不同处于高水平时更易实现商业模式创新;(3)在期望落差下,期望差距的持续性与范围性不同处于低水平时更易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而强企业家精神能够推动企业在短时期小范围的期望落差下实现商业模式创新;(4)在绩效期望差距下,环境动态性成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动力,而资源丰裕度与企业家精神只要一种较强就有利于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规制与地区创新效率: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杨露鑫1,2,刘玉成3,4
    2020, 62(9): 11-24. 
    摘要 ( 42 )  
    本文将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结合工具变量方法,在有效控制内生性的基础上更为科学地验证了环境规制与地区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实质性创新效率和策略性创新效率之间均呈U型非线性关系,且分别约有88.79%和90.61%的观测点处于环境规制会抑制地区创新效率的阶段。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门槛值较高,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度、增强融资能力、加强政府干预能够缓解环境规制的负面影响。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创新投入强度、资本要素配置优化、技术进步是环境规制影响地区创新效率的主要途径。此外,环境规制不仅对当地的实质性创新效率有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还对邻近省份的实质性创新效率有先促进后抑制的联动效应,反映了地区间环境规制强度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再融资新规的定向增发利润承诺信号博弈研究
    张莹1,李德龙2
    2020, 62(9): 25-35. 
    摘要 ( 36 )  
    为深入分析定增利润承诺的作用机制和定增新规的管制效应,本文基于利润承诺的信号特性,构建再融资新规下的定向增发利润承诺信号博弈模型,并采用逆向归纳法得出Nash均衡路径。研究发现,若利润承诺额度越高、利润承诺对投资者情绪的提升效果越显著,则定增企业被寻求履约的概率越大;在混同均衡路径下,为降低高质量企业和低质量企业使用利润承诺的概率,监管部门应鼓励企业提升大股东或大股东关联方的认购比例、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发行折扣率,同时提升高质量企业的承诺额度审核标准、加强低质量企业的违约惩罚力度。在分离均衡路径下,监管部门应提升违约惩罚力度,以防止利润承诺被低质量企业滥用;应控制高质量企业的利润承诺额度上限,以保障低质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PO超募资金与研发平滑:阻力还是助力?
    徐辉1,2,周兵1,2,周孝华3
    2020, 62(9): 36-44. 
    摘要 ( 24 )  
    研发投入平稳性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密切相关,本文以创业板市场上普遍存在的IPO超募融资现象为切入点,并利用2009—2018年度创业板IPO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IPO超募资金对研发平滑的影响机理及其产品市场竞争效应。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研发平滑行为,且IPO超募资金对研发平滑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完善内部公司治理和投资者法律保护制度可以弱化IPO超募资金对研发平滑的抑制效应;IPO超募资金抑制研发平滑行为可能是通过诱发代理冲突和业绩下滑等潜在路径实现的;IPO超募资金会抑制研发平滑的产品市场竞争效应,且这一现象在高平滑企业中更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合作发展“飞地经济”中 “飞出地”合作意愿问题研究
    孙德超,钟莉莉
    2020, 62(9): 45-51. 
    摘要 ( 19 )  
    “飞地经济”作为一种“嵌入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实现对口合作框架下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分工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飞地经济”内涵及开展条件的深入分析,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飞地经济”发展的根本阻碍是“飞出地”政府和企业缺乏积极的合作意愿。这就需要在政府层面,建立以“飞出地”政府为主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明确“飞出地”政府的经济事务管辖权;在企业层面,营造良好的“硬”环境,完善配套服务,打造良好的“软”环境,落实“亲商”理念。与较多注重客观条件、普遍性问题的现有研究相比,对“飞出地”合作意愿展开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在主观层面的不足,对问题本质的追根溯源在实践指导层面也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贸易格局及其发展潜力分析
    赵德海,贾晓琳
    2020, 62(9): 52-59. 
    摘要 ( 23 )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选取2000-2017年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规模、人口总量、地理距离、接壤情况对中国进口贸易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签署自贸协定情况、沿线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贸易自由度、金融自由度、投资自由度以及航空运送量等非效率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进口贸易产生影响。中国进口贸易效率逐步提升,但平均贸易效率较低,不同国家及区域的贸易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从短期看,中国进口贸易潜力呈现极化现象,而在长期中国进口贸易潜力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通过分析中国进口贸易效率,对于充分挖掘短期和长期中国进口贸易潜力,持续扩大中国进口贸易,坚持践行互利共赢理念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食品加工业出口贸易结构研究
    林海,王腾坤
    2020, 62(9): 60-70. 
    摘要 ( 25 )  
    中国食品加工业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关系到农业对外贸易平衡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现状分析表明,中国食品加工业出口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定,三元边际分析结果显示广延边际和价格指数边际趋于增加趋势,数量指数边际贡献度在下降,中国食品加工业以量取胜行为不明显。集约边际从受数量驱动转变到由价格驱动,细分产业由前期的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共同影响为主,变为中期的数量指数驱动为主,后期价格指数贡献程度凸显。市场分割和地理距离对肉鱼蔬油产业出口负向影响显著;地理距离对其他食品制造产业和饮品产业出口正向影响显著,出口目的地贸易自由度对饮品产业负向影响显著;相对贸易障碍对细分产业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广延边际、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存在相互影响。并且他们影响方向和程度视细分产业而定,类似特点同时表现在贸易障碍与相对贸易障碍对三者的影响。食品加工业出口贸易结构这一变化顺应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励机制视角下平台社会责任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毛文娟,陈月兰
    2020, 62(9): 71-81. 
    摘要 ( 20 )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内的违规行为也更加隐蔽,政府高维度的外部监管无法深入到平台内部。因此本文将买方纳入平台社会责任治理体系中,通过构建平台、卖方与买方三者的演化博弈模型,深入挖掘平台“类政府”的特有优势、充分发挥平台的社会资源配置能力,探究如何实现平台内各主体之间的社会责任良性互动。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机制下平台各主体的履责意愿由消极参与转为积极参与。因此,应以激励机制设计和评价体系建立为基础,以数字化工具为保障,共同提升平台、卖方与买方参与治理意愿,提高合作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质型环境规制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行政命令与市场手段孰优孰劣?
    何兴邦
    2020, 62(9): 82-91. 
    摘要 ( 43 )  
    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效率、结构、稳定、环境、民生、分配等六维度构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考察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命令型环境规制的优势体现在经济增长效率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绿色发展效应,缺陷在于会降低发展稳定性和收入分配公平性;市场型环境规制的优势在于福利效应,且不会显著降低发展稳定性和收入分配公平;在综合作用影响下,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综合经济增长质量效应高于命令型。因此,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各有利弊,政府决策者应因地制宜,结合地方核心发展目标,科学选择环境规制工具,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估价下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中企业最优决策
    叶永刚1,2,刘晓峰1
    2020, 62(9): 92-99. 
    摘要 ( 34 )  
    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显著增加,消费者绿色偏好下供应链决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消费者支付意愿视角,本文将消费者绿色偏好反应到产品估价中,假设消费者的产品估价服从均匀分布,构造一个新的消费者需求函数分别讨论单寡头和双寡头竞争农产品市场条件下绿色供应链中生产企业的产品价格最优决策问题,并从理论及仿真两个角度探讨绿色偏好支付系数、绿色度、绿色产品的单位成本等参数对农产品生产企业最优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支付系数大于单位产品的绿色成本的两倍时,在所讨论的两种竞争市场中,企业均愿意生产更高绿色度初级农产品;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支付系数等于单位产品的绿色成本时,企业没有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在双寡头初级农产品竞争市场中,产品的单位绿色成本与绿色生产企业的最优收益反向变化,与非绿色生产企业的最优收益同向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定数字货币、银行系统稳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预测
    郭丽娟,沈沛龙
    2020, 62(9): 100-110. 
    摘要 ( 21 )  
    随着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对支付效率与支付安全的需要,央行推出法定数字货币渐行渐近。理论分析表明,我国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会减少通货数量、增加准备金、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给波动性,降低银行系统稳定。同时,将卢卡斯货币经济周期模型与AD-AS模型结合起来对法定数字货币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进行讨论,认为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作为不可完全预期的货币政策,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冲击,但这种促进效应在长期内会随着信息的积累而消失。PSO-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预测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显示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对我国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冲击为负向、可控,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短期内为正,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证实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与调控效应研究 ——基于缓解农业上市企业融资困难的视角
    程璐,何广文
    2020, 62(9): 111-120. 
    摘要 ( 17 )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效应会因政策工具使用的不同而差异巨大,本文考察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农业企业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效果。考虑到差异性、特殊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预期作用路径、利率与成本收益路径、信贷与定向支持路径和风险转移与风险补偿路径进行传导。基于农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扩展的面板FAVAR模型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量型和价格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都会对农业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产生影响,且作用力度大于传统货币政策;数量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对农业企业的盈利性影响不显著,而价格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对农业企业的盈利性有显著影响,但存在滞后效应。因此,中央银行通过“精准发力”,采用价格型为主、数量型为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更有利于缓解农业企业融资困境,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期望理论解构下的并购业绩承诺与标的方盈余管理
    张国珍,潘爱玲,邱金龙
    2020, 62(9): 121-131. 
    摘要 ( 31 )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天价并购后业绩承诺兑现情况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乱象,其中盈余管理成为并购标的企业规避业绩承诺补偿义务的常见手段。本文基于2013—2017年新三板上市标的企业样本,运用逆向思维,将期望理论应用于并购重组中业绩承诺负面效应分析,研究业绩承诺制度与标的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签订业绩承诺显著提升并购后标的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其中,承诺的业绩增长率以及股份补偿方式作为业绩承诺的重要条款,均对并购后盈余管理水平产生明显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标的方高管股权激励强化了业绩承诺所诱发的盈余管理水平;标的方所处的高行业竞争态势显著加强业绩承诺与并购后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结论表明,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业绩承诺制度对并购标的企业所产生的约束有限,其负面效应不应忽视,投资者应理性认识和把握;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促进优化并购交易业绩承诺方案和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融资约束
    张多蕾1,2,胡公瑾3
    2020, 62(9): 132-141. 
    摘要 ( 33 )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9-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约束以及投资者异质信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负向作用于投资者异质信念,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促进企业降低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投资者异质信念正向作用于融资约束,企业面临的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融资约束越严重;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负向作用于融资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困境;投资者异质信念是企业社会责任作用于融资约束的中介变量。研究结论表明,应当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投资者信息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股权融资渠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基于中关村科技企业的微观检验
    王乾宇1,崔静静2,田人合3
    2020, 62(9): 142-152. 
    摘要 ( 25 )  
    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可抵押资产而倾向于选择股权融资为创新项目筹集资金。本文利用中关村企业2005-2015年连续观测数据,结合面板数据特征,分年度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分别检验上市融资、风险投资以及非上市股权融资三种股权融资形式对企业创新支持的影响效应和机制。实证结果显示:股权融资有效激励了企业创新;在小规模企业、初创型企业或者没有政府补助的企业中,股权融资对创新的激励效应显著;三种股权融资中,只有风险投资通过缓解研发项目的融资约束支持创新;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大规模企业、成熟期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者政府补贴的企业中。研究表明,作为市场化的科技资源配置手段,风险投资倾向于选择并培育成熟期或者有创新资源的企业促进创新;而对于创新资源相对不足的初创型企业来说,应充分发挥非市场化手段以促进股权投资的前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