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民生经济
    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刘国斌,马嘉爽
    2018, 60(6): 1-6. 
    摘要 ( 153 )  
    201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对该项工作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具体安排。2017年是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党中央提出了创新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激发脱贫攻坚新活力的工作要求。我国当前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中,精准识别机制、考核问责激励机制、贫困退出机制以及扶贫开发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以问题为导向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应聚焦在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为此,本文提出了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习近平城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仲德涛
    2018, 60(6): 7-11. 
    摘要 ( 136 )  
    我国城镇化在新时代的实践客观上呼唤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城镇化思想既源于新时代城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回应了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更是一个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协调是新时代城镇化建设两个重点内容和重要抓手,以人为核心是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制度创新是完成上述任务、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习近平城镇化思想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为我国城镇化实践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基于心理所有权视角的食前拍照与进食体验分析
    刘容,于洪彦,方爱强
    2018, 60(6): 12-19. 
    摘要 ( 270 )  
    人们对进食前拍照已经司空见惯,但餐厅管理者对于食前拍照是否影响顾客的进食体验则存在争议。进食体验是顾客进食的重要结果之一,它有助于提升顾客评价和企业绩效。本文基于顾客体验理论界定进食体验,聚焦于进食体验中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并通过两个实验检验食前拍照对顾客进食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相比食前不拍照,食前拍照会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心理所有权在食前拍照对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食前拍照时点调节了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对餐饮企业的顾客体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面网络口碑补救行为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 ——基于感知公平视域的分析
    姚卿,宋晓康
    2018, 60(6): 20-24. 
    摘要 ( 133 )  
    在负面网络口碑发生后,电商如何采取适当的服务补救措施、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通过引入感知公平变量构建服务补救满意理论模型,分析电商情境下负面网络口碑的补救措施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网络购物服务失误发生后,沟通、快速响应等补救行为对消费者感知的互动公平产生了正向影响,道歉、解释不能对消费者的感知公平产生较大影响,快速响应、沟通对消费者感知的程序公平产生了正向影响,补偿、快速响应对消费者感知的分配公平产生了正向影响,互动公平、分配公平对消费者补救满意度产生了正向影响,程序公平不能对消费者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上述结论表明电商出现服务失误时应立即与顾客沟通,了解引起消费者不满意的原因,而不能一味地道歉和解释服务失误的原因;消费者对于快速地解决问题更感兴趣,否则会认为商家的解释是在拖延或变相找借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现金股利政策、外部审计与股价未来崩盘风险 ——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分析
    林川1,曹国华2
    2018, 60(6): 25-31. 
    摘要 ( 134 )  
    基于2010-2016年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本文分析检验现金股利政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未来崩盘风险的治理作用,并讨论外部审计在现金股利政策替代作用下如何影响现金股利政策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未来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单纯的现金股利政策不能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产生显著的影响,但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行为能够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的风险;考虑外部审计所产生的中介作用后,现金股利政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这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政策行为更加趋于理性,能够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价崩盘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僵尸企业投资效率研究
    曾皓1,2,赵静1,张征华2
    2018, 60(6): 32-40. 
    摘要 ( 139 )  
    妥善处理僵尸企业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僵尸企业投资行为选择为切入点,采用2003-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僵尸企业投资效率,以及政府补助对僵尸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我国上市僵尸企业存在由投资不足所驱动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政府补助加剧了僵尸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我国上市僵尸企业普遍对“自我救赎”持消极态度,政府的财政补贴为这种消极氛围提供了“温床”。上述结论可为决策部门制定僵尸企业拯救和退出政策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农经济
    我国土地要素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谭灵芝1,2
    2018, 60(6): 41-51. 
    摘要 ( 123 )  
    目前,土地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更多地表现为非线性空间网络结构。基于我国30省市2005、2010和2015年省级土地要素弹性数据,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解析我国土地要素弹性的网络特征及其空间效应,并对我国不同省份经济空间地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从整体而言,土地要素投入空间关联紧密度逐渐增加、网络等级水平逐步降低,部分区域间经济均衡性在增强;高中心度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部分中部省份,对其他省份产生了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整体网络结构和个体网络结构对土地要素贡献率变动有显著影响,并有助于区域均衡发展。因此,制定土地政策必须深刻认清我国土地投入的空间网络关系和网络特征,高度重视不同区域间的土地要素的空间联系,通过产业转移、资金、技术等的流动提高土地级差收益和土地贡献率,促进区域间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空间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土地产出弹性和贡献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县域结构红利中是否存在技术进步偏向效应? ——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分析
    孙学涛1,王振华1,张广胜2
    2018, 60(6): 52-60. 
    摘要 ( 126 )  
    我国技术进步率较高,但并没有出现结构红利,可能存在技术进步偏向效应。在测度出中国1869个县域的结构红利基础上,本文利用SARAR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基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的结构红利总体上存在“结构负利”,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有利于提高县域结构红利,技术进步偏向劳动不利于提高县域结构红利。通过更换量化指标、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细分样本及更换空间计量模型后,发现该结论仍然稳健。因此,应充分发展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推动要素合理配置,释放县域结构红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应商集中度、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商业信用融资
    朱文莉1,2,白俊雅1
    2018, 60(6): 61-70. 
    摘要 ( 101 )  
    我国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仍占企业融资规模相当大的比重,为进一步揭示供应商集中度、非标准审计意见二者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规律,以及二者共同作用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时的影响关系,本文以2012-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供应商集中度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负相关,供应商集中度越高,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越小;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商业信用融资负相关,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会降低其下一年度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较之于供应商集中度,非标准审计意见对商业信用融资规模的负向作用更强;供应商集中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互补性,非标准审计意见会强化供应商集中度对商业信用融资规模的负向作用;企业与供应商的关联方关系会削弱供应商集中度对商业信用融资的负向作用,在面对非标准审计意见时表现得更加明显。上述结论对相关企业的融资管理及策略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内生性视角的城镇化战略转型 ——基于长三角经济圈的微观考察
    张娟锋,俞婷,赵国超
    2018, 60(6): 71-80. 
    摘要 ( 113 )  
    本文从内生性视角构建城镇化区域人口与土地两个系统的三组联立方程模型,利用长三角城市群42个城市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人口与土地的互动关系,反思现有的城镇发展战略。研究发现:以土地开发带动人口集聚的“主动战略”是长三角城市群普遍采取的城镇发展模式,通过预期性的土地开发推动人口密度偏离最优密度线,产生人口集聚效应;而在二三产业内“主动战略”的集聚效应难以得到验证,产业用地供给与人口变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蕴含土地与人口脱节以及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人口密度长期偏离最优密度线将导致城镇活力降低与资本闲置,前期投入的资本将给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实现由“主动战略”向土地与人口协同发展的战略转变是“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性决策的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经济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仍然为环境污染赤字国? ——基于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分析
    党玉婷1,盛丹2
    2018, 60(6): 81-92. 
    摘要 ( 140 )  
    在中国官方公布的42个部门竞争性投入产出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分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进口中间投入与国产中间投入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测算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出口品中的国产和进口内涵污染、贸易的内涵污染平衡及贸易污染条件,以探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仍然为污染赤字国问题。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剔除出口品中进口中间投入影响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转为污染盈余国,污染更多地由他国承担,剔除进口中间投入的出口品污染性低于进口品,但废水、废气的污染盈余有下降趋势,出口品的SO2污染性有上升趋势;中国出口品生产的国内废水和COD污染降低,废气、SO2、固体废物污染上升,其中,一般贸易影响最大,国有企业是污染产生最多的企业类型,出口生产对国内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由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产生;中国通过进口大量节约了本国的废气、SO2和固体废物污染,规模效应增加了环境污染,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但结构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中国在出口贸易中需从技术角度入手,通过提高环境标准降低重污染行业污染系数,通过调整贸易结构降低污染系数较高行业的出口份额、相应提高进口份额,尤其是提高其进口中间投入比例、降低国产中间投入比例,以降低高污染工序的参与,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贸易便利化与出口产品多样化 ——基于OECD贸易便利化指数TFI的衡量与98个国家样本数据的分析
    涂远芬
    2018, 60(6): 93-100. 
    摘要 ( 175 )  
    通过贸易便利化提高贸易效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本文利用OECD最新编制的贸易便利化指数(TFI),采用2015年出口至美国的98国96部门的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贸易便利化对出口多样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产品多样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农产品出口多样化的作用要强于工业制成品,对高收入国家出口产品多样化影响最大;贸易便利化的不同措施对出口产品多样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11种贸易便利化措施中,只有“边境机构的内部合作”的影响不显著,其他10个贸易便利化措施对出口产品多样化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程序性手续”影响最大。实证结果反映了“后关税时代”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为推动贸易便利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我国贸易便利化建设和外贸转型政策也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绩效变动与企业创新行为研究 ——基于绩效变动方向的分析
    凌士显,白锐锋
    2018, 60(6): 101-107. 
    摘要 ( 132 )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绩效是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基于2007年-2015年沪深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绩效变动方向与创新强度的关系,本文发现绩效衰退型企业和绩效提升型企业的创新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绩效衰退幅度与创新强度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绩效提升幅度与创新强度呈显著的U型关系,且上述关系因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绩效衰退型企业的研发创新对企业短期和长期价值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而绩效提升型企业的研发创新仅对企业短期价值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资金约束、商业信用与供应链期权合约
    郝兆伟1,陈丽华1,巩天啸2
    2018, 60(6): 108-115. 
    摘要 ( 97 )  
    在零售商资金受限且存在违约风险、供应商提供商业信用的情形下,本文研究应用期权合约协调供应链问题。理论分析表明,资金约束使得零售商倾向于多采购期权,且期权采购量随着初始资金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违约概率的增加而增加,而供应商的最优初始期权生产量仅受其缺货反应能力的影响;缺货反应能力越差,供应商越倾向于生产全部期权购买量。进一步研究得到供应链协调的条件,并发现不能实现集中供应链利润的任意分配。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发现存在初始资金和违约概率对供应商和整体供应链利润产生正面影响的情形,并得到相关的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高管薪酬激励、权力配置与会计稳健性 ——基于协同治理效应视角的分析
    迟冬梅1,张玉明1,段升森2
    2018, 60(6): 116-125. 
    摘要 ( 93 )  
    从协同治理效应视角,本文应用Basu模型分析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高管控制权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高管薪酬激励水平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适度的高管薪酬激励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薪酬激励过高则导致会计稳健性降低;进一步引入权力配置条件下,即当高管兼任董事长或持有公司股权时,高管控制权的增加强化了高管薪酬激励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促进高管薪酬激励与会计稳健性发挥协同治理效应,需高度关注政策激励强度及内部权力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中印经贸合作与中国产业升级探析
    张彬
    2018, 60(6): 126-132. 
    摘要 ( 107 )  
    基于价值链视角并考虑贸易品结构,本文就中国与印度经贸往来及对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进行分析。按照Lall的产品分类标准,中国对印度高技术制成品出口额最大,对印度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基于价值链视角,SITC一级分类下中国对印度出口中相对价格较高的集中于初级产品,且与印度多呈现较强互补性;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中国对印度出口价格相对较弱,互补性逐年增强,但仍弱于初级产品。这与按照Lall分类标准下的统计结果不符,也与中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现状下经贸互补性、尤其是高端制成品互补性较强的理论推断相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农经济
    基于市场势力的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市场风险承担与效率分析
    田雅群1,何广文1,张正平2
    2018, 60(6): 133-142. 
    摘要 ( 91 )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农村金融新政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必影响其市场势力,进而影响其风险承担和效率。本文利用39家农村商业银行2006-2016年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随机前沿成本函数和随机前沿利润函数,分别测算其市场势力、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并基于市场势力视角运用联立方程组动态GMM分析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和效率具有连续性和顺周期性。(2)市场势力越大,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小,同时成本效率越低、利润效率越高,但市场势力对风险的影响作用有限。(3)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之间相互影响。风险承担与利润效率相互之间呈正向影响,与成本效率呈反向影响。以上结论对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特别有价值的启示是,农村商业银行在通过市场势力的扩张实现规模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成本效率是降低的,也减弱了其风险承担能力,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特别关注规模与成本效率、风险承担能力的合理匹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文化创意上市企业无形资产资本化、融资能力与经济绩效
    李燕,安烨
    2018, 60(6): 143-150. 
    摘要 ( 77 )  
    企业的研发与其他创新活动通常通过无形资产科目反映,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可以传递企业创新与成长的重要信息。本文利用沪深A股2007年至2015年文化创意企业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资本化水平对其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融资能力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资本化程度的提升对其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市场对文化创意价值的发现与进一步检验,这种负向影响有所减弱。虽然文化创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能力的加强均有助于文化创意企业业绩的提升,但内源融资能力和外源融资能力对其无形资产资本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即同等融资能力水平下,无形资产资本化水平越高,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绩效提升作用并不显著。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和度量误差的可能影响之后,上述结论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补贴、国际化战略和企业创新能力 ——基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研究〗
    张莉芳1,2
    2018, 60(6): 151-160. 
    摘要 ( 82 )  
    结合我国实施“走出去”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本文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及不同政府补贴如何影响这种关系。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能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相对于小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更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补贴虽然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会负向调节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对政府补贴进一步细分研究表明,政府直接补贴负向调节(弱化)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研发行为的促进作用,政府间接补贴正向调节(强化)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研发行为的促进作用。上述结论拓展了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因素分析,对于政府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国际化企业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基于扩展边际与集约边际视角的分析
    陈培如1,冼国明2
    2018, 60(6): 161-169. 
    摘要 ( 117 )  
    在近年来反全球化的声音渐起的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是替代效应还是促进效应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二元边际的视角分析对外投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方式对母国就业影响的机理,并利用2004-2014年中国30个省域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集约边际对我国的就业并没有创造效应,这种就业创造效应来自扩展边际,其中,扩展边际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业,对中高技能制造业、低技能服务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更大;借助中介效应分析法的影响渠道分析同时发现劳动生产率、出口和投资是我国扩展边际的投资扩张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三个重要传导路径,扩展边际可以通过促进本国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出口的增加、投资的增加进而促进就业。以上结论对于引导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 ——基于自主创新、对外开放视角的分析
    姚遂,雷钰婷
    2018, 60(6): 170-176. 
    摘要 ( 111 )  
    基于1999-2014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本文运用CES函数和Translog函数两种方法测度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分析偏向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总体偏向于资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就业总量增长。而对不同创新来源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自主创新、进出口贸易在大多制造业行业使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对就业产生正效应; 技术购买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使用,对就业产生负效应;FDI在不同细分行业产生的技术偏向不同,对就业的整体影响不显著。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自主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就业增长两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