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商经理论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要素联动机理研究
    高素英1,张烨1,王羽婵2
    2017, 59(11): 1-6. 
    摘要 ( 118 )  
    为了构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理论框架提供支持,本文通过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方法对传统商业模式内涵及核心要素经典理论进行梳理,提取商业模式10个核心要素作为解释变量,对共享经济9大领域内15个代表性企业及其产品展开分析,探究共享经济模式要素的联动机理,挖掘中国情境下共享经济形态隐含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传统商业模式的要素体系基本适用于中国情境下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较之传统商业模式而言,共享经济下企业所需具备的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的条件集合被放宽,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但是,需聚焦的问题在于供给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完全依赖共享经济平台以实现供给的稳定性,而能否建立平台与供给者之间良性的依存关系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能否得以存续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品牌资产形成过程与食品企业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部动因及策略 ——基于信号机制对品牌资产形成影响机理的研究
    单汨源,谢瑶瑶,刘小红
    2017, 59(11): 7-10. 
    摘要 ( 73 )  
    建设产品可追溯体系,企业的内部动因十分重要,而企业提升品牌资产的强烈需求可以转化为建设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内部动因。本文依据SOR模式分析信号机制影响品牌资产形成的过程,构建可追溯信号促进品牌资产形成的机理模型,以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为例实证检验产品可追溯信息机制对品牌资产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构建品牌资产是食品企业实现可追溯的有效内部动因,可追溯信号能沿双路径促进品牌资产形成,中心路径为“信息质量→信息采纳→品牌认知→品牌转换”,边缘路径为“信源可信度→信息采纳→品牌情感→品牌转换”。研究结论为食品企业制定可追溯体系建设与质量信号传递的策略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基于消费者认知的新产品市场扩散障碍因素研究 ——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杨强1,孟陆 1,董泽瑞2
    2017, 59(11): 17-24. 
    摘要 ( 76 )  
    在产品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往往在于新产品的市场扩散效果。本文以新产品市场扩散障碍因素及其营销策略变革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认知视角探索揭示新产品扩散过程中扩散障碍因素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新产品认知难度和新产品沟通成本正向影响功能性风险感知,进而负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新产品负面影响正向影响情感性风险感知,进而负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消费者创新性在情感和功能两类风险感知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了新产品扩散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产品扩散理论对企业创新实践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不同区域间基础设施投资密度与经济增长效应
    尹响1,易鑫1,杨继瑞2
    2017, 59(11): 25-32. 
    摘要 ( 64 )  
    经济新常态下,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东部和部分中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出现了边际投资效益下降和经济增速下滑的现象,但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本文引入基础设施投资密度概念,通过格兰杰检验和回归分析,比较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我国东北、东部沿海、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显示:总体上看,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显著,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差异比较明显,东北三省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东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该地区增长效率的作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追赶型经济体,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将长期存在;而努力缩小其区域间的差异,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的一项重要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值税减免、企业税负与创新投入 ——基于2013-2015年调查数据的分析
    张凯1,林小玲1,傅卓荣2
    2017, 59(11): 33-39. 
    摘要 ( 98 )  
    本文利用2013-2015年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全国税收调查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增值税优惠对企业税负、销售收入及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优惠导致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负和实际总税负显著上升,但却会显著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实际总税负;增值税优惠显著降低一般纳税人销售收入,但却显著提高小规模纳税人销售收入;增值税优惠显著提高东部企业创新投入,企业所得税负抑制了东部企业创新投入;东部企业税负比中西部企业税负高,但是比中西部企业吸引了更多企业创新投资。因此,应扩大增值税优惠的覆盖面,扩大增值税优惠的对象和抵扣项目范围,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降低东部企业增值税负,让中西部地方政府享有更多增值税分成比例,提高创新投入,缩小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我国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 ——基于无套利泰勒规则视角的分析
    郭俊芳1,王雪标2,周生宝3
    2017, 59(11): 40-50. 
    摘要 ( 69 )  
    中长期利率信息对货币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利用仿射无套利宏观金融模型构建包含收益率曲线完整信息的基准、后顾、前瞻、前瞻后顾混合型四种无套利泰勒规则,通过与传统泰勒规则单方程模型对比考察中长期利率信息是否显著影响利率规则对宏观经济的反应。实证发现无套利泰勒规则隐含的中长期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反应信息以及宏观变量内生波动性使利率对产出的反应减小,对通胀反应更加积极但仍然小于1;利率期限结构提供的宏观一致预期信息使无套利前瞻和混合型规则有效避免了单方程泰勒规则由于缺乏高质前瞻信息而对产出的过度刺激,同时也使通胀反应显著且顺周期;我国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无套利混合型泰勒规则为特征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环境对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期限的影响
    唐铁强
    2017, 59(11): 51-60. 
    摘要 ( 70 )  
    制度环境作为影响企业融资成本、投资者收益和风险的重要因素,成为各相关方融资期限选择的必要考虑。企业债券融资相较于信贷融资更加依赖公开信用评估和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制度环境因素差异较大,制度环境的影响是否同样存在、其特点如何?本文利用2009-2015年30个省市企业发债数据探讨法律、政府治理等外部制度环境,对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期限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法律环境、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化水平和中介组织发育等制度因素与我国各地区企业发债期限呈显著负相关。这个特点与对我国银行贷款期限结果影响相同,与西方学者类似研究的结论相反,政府对企业提供直接支持和监管干预造成了我国企业发债期限结构的异化特征。该结论刻画了我国制度环境在企业债券融资过程中所起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房价上涨对中国城市创新产生抑制效应了吗? ——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厉伟1,洪涛2,李彩云1
    2017, 59(11): 61-66. 
    摘要 ( 108 )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厘清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 消除其障碍因素是提高中国城市创新水平的主要思路。 本文从城市房价管理的角度分析房价与城市创新的联系机制、效应评估和政策选择,发现当前的房价上涨整体阻碍了中国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一二线城市的负面效应尤其明显;房价上涨主要通过知识型员工流动、企业研发强度以及政府财政中科教支出比重对城市创新水平产生影响,其中介效应呈现出依次递减的态势。地方政府要将房价管理定位为提升城市创新的重要工具:对于房价过度上涨的一线城市应加大对房价的控制力度,对于轻微上涨的二线城市应积极促使房价回归正常水平,对于三线城市则需维持房价在现有合理范围内;一 二线城市在具体举措上应着力于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 靠中高端产业的发展来消化房价上涨压力, 三线城市可承接一二线城市的产业转移, 依靠低房价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为城市创新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中国贸易隐含碳核算分析
    贾净雪
    2017, 59(11): 67-75. 
    摘要 ( 71 )  
    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利用世界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新型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方法,分别从国家整体层面、双边贸易层面、行业层面对1995-2009年期间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且新型方法测算的贸易净隐含碳排放量高于利用传统方法计算的贸易净隐含碳;从不同的贸易伙伴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东亚地区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大于其进口隐含碳排放量;从不同技术类型制造业来看,1995-2009年期间三类技术类型制造业的出口隐含碳均大于其进口隐含碳,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出口隐含碳显著高于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本研究期望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还原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真实的贸易隐含碳排放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经济
    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成本测算与分解
    张聪颖,霍学喜
    2017, 59(11): 76-81. 
    摘要 ( 93 )  
    为了促进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微观解释视角,基于Anderson & van Wincoop (2003)贸易成本理论构建改进的贸易引力模型,对2004-2013年中国与2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苹果出口贸易成本进行测算与分解,发现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开放度有了提升,贸易成本在2004-2013年期间呈现下降态势;人均GDP绝对差值与中国苹果出口贸易成本呈现反向变动,不存在“林德效应”;贸易自由化与中国苹果出口贸易成本负相关,两国地理距离、平均名义关税、人民币对伙伴国实际汇率,以及是否拥有共边界不是决定中国苹果出口贸易成本的必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能源进口 ——我国企业OFDI动机假设的实证检验
    魏占军1,杨宏恩2
    2017, 59(11): 82-87. 
    摘要 ( 83 )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能源进口增长迅速,在经验判断上两者之间应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能源进口数据,采用3SLS方法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能源进口之间确实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这种相互促进作用对发展中国家表现明显,而对发达国家仅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能源进口,能源进口对中国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资源寻求型OFDI已经成为并应继续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趋势,我国政府应进一步鼓励国有企业在能源富裕国家增加能源开采领域的直接投资,此外也应注重加强向发达国家投资以获取逆向技术溢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高管薪酬差距、战略变革与企业绩效:管理层权力的调节作用
    邵剑兵1,李威2
    2017, 59(11): 88-96. 
    摘要 ( 96 )  
    高管薪酬差距是公司治理框架下不可或缺的激励机制,本文利用企业行为理论框架分析高管薪酬差距、战略变革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路径,以及管理层权力对上述路径的调节作用,发现高管薪酬差距的激励效应直接作用于企业战略的变革行为,高管薪酬差距越大,管理者实施变革的程度越高;由高管薪酬差距引发的战略变革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水平,高管人员拥有的管理层权力会进一步强化高管薪酬差距较大情况下企业实施战略的变革程度,而较小的管理者权力会弱化上述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解释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作用机理黑箱的难题,有助于理解管理层权力对高管激励机制与战略变革关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雨伞模型:员工加薪心理预期形成机理
    邵建平,陈浩,曹凌燕
    2017, 59(11): 97-108. 
    摘要 ( 83 )  
    员工在听到加薪信息后出现的正常而又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会在内心瞬间产生“加多少”的心理预期,这一预期是否被组织正确估量与满足对员工的行为、心理与价值对等感知等产生一系列宽泛性影响。研究得到:虽然有18个因素在员工加薪心理预期形成中起作用,但员工在瞬间产生的加薪心理预期是以上一次加薪水平作为主干因素并作为本次加薪预期的基数,将工作绩效、岗位层级、外部加薪三个因素作为对基数进行清晰心理矫正的因素,将其他因素对加薪基数进行模糊矫正后得到内在而又清晰的本次加薪心理预期,其形成机理的过程是一个类似于雨伞结构与运行原理的雨伞模型。该模型形象地刻画了员工加薪心理上预期形成过程的内在机理,解释了该过程中的因素体系及其形成决策结论的逻辑关系,从更本质的价值对等层面解释加薪心理预期形成与重要性,利于更科学地指导加薪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企业政治关联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基于盈余管理的中介机理分析
    薛宏刚,王典,何乔
    2017, 59(11): 109-116. 
    摘要 ( 68 )  
    近年来我国上市企业的股价崩盘事件愈演愈烈,有效加强其风控刻不容缓。鉴于我国企业普遍与政府存在特殊政企关系的现实,本文将企业股价崩盘影响因素研究的视角引入企业政治关系的层面,以2009-2012年间于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为样本,进行政治关联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影响作用的考察以及基于盈余管理角度的影响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联存在股价崩盘效应,其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间显著正向相关,提高了企业股价崩盘的概率;创业板企业政治关联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存在部分的实际盈余管理路径和完全的应计盈余管理路径,表明政治关联为企业提供了盈余操控空间,使得企业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加剧,为企业股价未来崩盘埋下隐患。本文的研究视角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对该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FDI企业环境创新行为演化博弈及其激励策略研究
    金基瑶1,2,杜建国1,3,金帅1
    2017, 59(11): 117-126. 
    摘要 ( 94 )  
    从激励FDI企业环境创新行为选择的积极和主动性研究目的出发,通过对与FDI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权利分析,构建东道国政府、FDI企业与母公司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SD演化博弈模型赋值仿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三方根据自身收益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最终博弈都可达到稳定状态;东道国政府的环境规制、母公司的跨境环境管理并不是FDI企业实施环境创新行为的决定因素,但可能影响其演化的速度;东道国政府不同的规制力度对FDI企业实施环境创新行为的概率具有不同的影响;高度集中和统一的跨境环境管理战略虽然能降低子公司不良环境行为的风险,但抑制了子公司的环境创新行为。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表明创新成本和收益是企业实施环境创新的动力核心,同时也是其利益相关者实施规制、管理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 ——兼论林毅夫与张维迎有关产业政策的争议
    姜达洋
    2017, 59(11): 127-132. 
    摘要 ( 81 )  
    林毅夫和张维迎有关产业政策的论战是2016年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前者推崇产业政策,倡导对拥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实施产业政策保护,以鼓励创新、扶持幼稚产业成长;后者从经济学范式、创新的不可预期性和政府官员的委托代理机制的角度,论证了产业政策的无效性。通过对于这场论战双方观点的综述,本文结合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提出引入竞争性产业政策,把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人观点的调和,并从理论上论证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本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相对房价差异与地区产业结构 ——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晓,张文杰
    2017, 59(11): 133-140. 
    摘要 ( 75 )  
    面对国内大规模的区域产业转移现象,本文选取2003-2015年中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SYS-GMM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就相对房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房价与第二产业就业比率和产值比重存在倒“U”型关系,与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即当相对房价超过3.25时,房价过高的地区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存在挤出效应,但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具有促进作用;相对工资、教育条件和交通便捷度对二、三产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但空气质量变量显著地表明我国已经存在环境移民现象。因此,不同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住房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P2P网络借贷市场审核机制分析
    周正龙,马本江,胡凤英
    2017, 59(11): 141-152. 
    摘要 ( 66 )  
    针对非对称信息下P2P网络借贷契约执行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本文提供了以最优契约为基础的审核机制,用于改善中国P2P网络借贷契约的配置效率:通过激励可行的借贷契约分析,无套利行为的借款人不存在产出水平的扭曲,而有套利行为的借款人存在产出水平向下扭曲,并且只有无套利行为的借款人得到一个严格正的信息租金;为了放松无套利行为类型借款人的激励约束,引入审核机制用以改进契约的资源配置效率,并放松了贷款人承诺审核机制实施的假设条件,对审核机制拓展到不完全承诺情形;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讨论了借款人分布概率、贷款人的审核概率以及承诺概率对P2P网络借贷契约的配置效率的影响。本研究对构建中国PSP网络借贷市场的金融契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临储政策取消下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与收入效应 ——基于黑龙江省镰刀弯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崔宁波,张正岩
    2017, 59(11): 153-163. 
    摘要 ( 76 )  
    本文运用DID模型对镰刀弯地区农户参与和未参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与其家庭收入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参与结构调整的意愿展开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减少了由玉米价格下行所造成的农业收入损失,表现为对农业收入的正向作用。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对农户的务工收入增加效果不显著,但整体上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对农户家庭总收入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非调整户而言,调减玉米面积虽也减少了农业收入损失,但这种直接减少玉米耕地而不进行结构调整的行为并不利于家庭总收入的改善。在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因素中,文化程度、是否了解补贴政策与其结构调整意愿间呈显著正相关;在农户生产特征因素中,玉米种植面积、参加农技培训次数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影响显著,距最近城镇距离、交通运输状况、邻家种植行为等也是影响农户结构调整意愿的重要因素。目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仅体现在一定程度的玉米价格损失的减少上是不够的,也是难以持续的,须真实地体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上。因此,政府需在农业补贴、服务、投资及生产方式改造等方面加大政策投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生经济
    中国CPI与居民物价感受的悖离:测度、原因与对策
    张军涛,吴俣
    2017, 59(11): 164-171. 
    摘要 ( 74 )  
    2000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运行状况不断调整,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但居民对物价的感受和CPI的实际涨幅出现明显差异。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34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文运用ICPS、CPI和M2Q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脉冲分析等方法对CPI与居民物价感受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中国的CPI与居民的物价感受存在一定程度的悖离,与货币供应序列的变动相比,这一悖离是显著的。研究认为,由于CPI自身的局限性及物价管制等因素,在当前中国CPI并非测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其可能弱化对宏观经济的预警;无论是对当前CPI体系的调整或是构建有效测量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体系,都应该强调居民的物价感受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我国非农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动态测度及区域差异
    沈勇涛1,2,周强3
    2017, 59(11): 172-177. 
    摘要 ( 72 )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下滑态势,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在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本文利用全国及部分主要地区1995-2014年的数据测度我国非农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并选取中部和东部7个代表性省份(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全国非农部门工资提升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加速度,单位劳动力成本步入上升时期。这主要由东部地区这一情况比较突出,且其经济体量占比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结果。中部非农部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基础较高,但增长相对缓慢,且中部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超过工资增长水平,致使中部单位劳动力成本相对下降、竞争力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且与东部呈不断缩小趋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是缓解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有效途径,东部地区在这方面有基础优势,而中部地区在这方面更有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农经济
    创业学习、创业警觉性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 ——一个中介效应模型及其启示
    张秀娥,徐雪娇
    2017, 59(11): 178-186. 
    摘要 ( 73 )  
    推动农民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而创业学习有助于提升农民创业者创业机会识别概率。本文根据创业机会识别理论构建创业学习、创业警觉性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效应模型,通过收集六省农民创业者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和AMOS软件实证分析创业学习、创业警觉性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学习及各维度对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正向影响,创业学习及各维度对创业警觉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警觉性及各维度对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警觉性在创业学习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提升农民创业创业者机会识别能力,推动我国农村创新创业型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法论丛
    “互联网+”语境下拒绝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刘佳,张伟
    2017, 59(11): 187-192. 
    摘要 ( 87 )  
    拒绝交易行为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互联网+”语境下,拒绝交易行为呈现出新形态:拒绝使用标准或利用标准导致不兼容、拒绝许可使用知识产权、拒绝使用关键设施等。对该行为进行反垄断法规制应从主体、客体、效果、抗辩理由四个要件出发进行违法性认定,并结合行为的具体表现形态进行正负效果的比较。若负效果大于正效果,则禁止;反之,豁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