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三农经济
    基于农地区域类型差异的农村土地确权模式研究 ——推进落实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之思考
    孙德超,曹志立
    2017, 59(12): 1-10. 
    摘要 ( 143 )  
    应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确权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落实面临诸多阻碍,地方执行困难重重、执行效果不佳,为此,需要综合考量中央、地方和农民在农村土地确权中各自秉持的目标和寄托的诉求,并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和差别化的执行方案。本文以人地关系和农地升值潜力两个要素为维度,以农业区域为载体将我国划分为四种农地区域类型:东北“平原区”、西北“荒地区”、西南“碎地区”、东南“城郊区”,在具体考察不同农地区域基本特征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依据现状确权确地、调整土地后确权确利、调整土地后确权确地、依据现状确股确利四种农地确权模式,以期对不同农地区域农业经营成本的降低和规模经营的实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法论丛
    服务业主导产业模式的服务交易民法调整研究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制度建设视角的分析
    王福友
    2017, 59(12): 11-20. 
    摘要 ( 121 )  
    服务业主导产业模式标志社会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民法应通过制度创新对此做出回应,以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制度性解决。本文基于服务交易连通生产与消费环节的特点,提出了商事行为与民事行为并存同一交易下如何调整的新问题。服务接受者对服务业者存在严重的交易依赖,服务业者应坚持与商品交易不同的商业模式,即在坚持服务业内含的伦理约束下追逐营利。服务合同应在民法典编撰中实现有名化,重点通过规定服务业者义务的立法形式,维护服务接受者在服务交易中的信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中国电影行业“偷票房”效应及监管对策
    吴昌南
    2017, 59(12): 21-27. 
    摘要 ( 113 )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链纵向分离结构下,低质量的电影在电影制作、发行商与放映商的票房收入分账制博弈中更具有优势,导致偷票房现象。该问题会使电影边际质量收益与边际质量成本偏离利润最大化条件,从而整个电影市场产品质量恶化,劣质电影驱逐优质电影,最终电影行业出现柠檬效应。因此,需要重构电影产业纵向结构,重塑纵向控制方式、提升技术监督手段,构建监管偷票房市场化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文化
    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李菲菲
    2017, 59(12): 28-34. 
    摘要 ( 97 )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其扩大市场、扩张服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各要素对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通过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究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技术进步、顾客需求、行业环境、供应链企业、企业战略、企业家能力及组织学习能力对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以企业战略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最为显著;以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中心节点,以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力模块为主体,以市场模块与关联者模块为两翼构建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可以得到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路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在线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基于让渡价值理论的会展产品价值体系构建研究
    孟凡胜1,冯卓然1,张迪2
    2017, 59(12): 35-41. 
    摘要 ( 80 )  
    我国会展业尽管发展迅速,但仍普遍存在会展产品质量差、价值低、成本高、展商满意度低的问题,致使会展的影响力得不到明显提升,大批潜在参与者对参展失去了兴趣。合理构建会展产品的价值体系有利于促进会展产品的提档升级和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在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下,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遴选出了26个影响会展产品价值的指标,运用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的8个主成分因子,构建出会展产品价值体系,完善了以往对于会展产品价值体系的研究,为会展产品供给者提供产品提档升级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李明敏,李秉祥,惠祥
    2017, 59(12): 42-47. 
    摘要 ( 92 )  
    本文以正在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探讨如何发挥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存在是导致民营企业过度投资的原因之一,其控制权私利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出现过度投资的可能性负相关。国有股权参股比例与民营企业过度投资呈倒U型关系,只有当参股比例大于监督的成本效果阈值时,国有股对民营企业第一大股东的监督才能缓解民营企业的过度投资。因此,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都适合参与“混改”,国有股权参股民营企业的比例应设在合理区间,最重要的是控制权的融合,要避免政府过多地干预民营企业,只有在不改变双方原本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彼此利用对方的资源优势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互联网金融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经济收敛增长分析
    曹源芳
    2017, 59(12): 48-56. 
    摘要 ( 118 )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断深化金融服务,但其能否缓解经济增长中的地域歧视和梯度发展问题尚缺少实证支持的答案。本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将劳动、传统资本、互联网金融资本和制度等因素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分析框架,以考察各因素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收敛假说在中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各区域的经济差异仍在扩大,各区域相对共同前沿的平均技术效率呈“U”型趋势;传统资本和劳动要素依然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新型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技术无效率,其快速发展尚未起到普惠金融的作用,中、西部对东部地区的单向利益输出格局未有改变,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和地域歧视更加突出。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可能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目前尚不能显著表现其提升金融资源区域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收敛增长的效应,但也足以说明互联网金融没有影响金融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固有的内在逻辑关系,至少在当下此作用不宜被高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货币投放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
    刘姗1,余升国2
    2017, 59(12): 57-65. 
    摘要 ( 111 )  
    随着我国外汇占款的持续下降,中央银行采用借贷便利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基础货币日趋常态化,导致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出发,在分析基础货币投放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动成分与被动成分相分离,利用TVP-VAR模型检验1993年以来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基础货币投放的随机扰动冲击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在不同基础货币投放阶段下,被动投放冲击和主动投放冲击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从影响强度和影响时滞来看,被动投放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大多数时点下强于主动投放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以上结论说明基础货币的主动投放与被动投放的宏观经济效应并不相同,且被动投放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大多数时点下都强于主动投放的宏观经济效应。中央银行在调控基础货币总量的基础上还需关注基础货币投放结构,进一步完善长期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房价上涨、企业创新投入及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
    陈琛1,2,朱舜楠3
    2017, 59(12): 66-72. 
    摘要 ( 114 )  
    随着传统产业衰退、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等现象的出现,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支持创新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本文运用我国35个大中型城市上市公司2010-2015年数据,检验政府创新补贴、房价上涨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政府补贴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创新投入,但是房价的持续上涨会引发“挤出效应”,导致政府创新补贴的促进效应下降;房价上涨的“挤出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融资约束。上述结果表明居高不下的房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政府在政策干预方面既要加强政策补贴的监管工作、保证创新补贴用到实处,又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减少高房价对创新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周期、市场情绪与资产价格
    张晓红1,王皓1,2,朱明侠1
    2017, 59(12): 73-81. 
    摘要 ( 110 )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不同经济周期情形下经济周期、市场情绪及资产定价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市场情绪与经济周期波动密切相关,对资产价格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因经济周期不同而异;资产价格与市场情绪间存在较强的反馈机制,资产价格会通过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等因素影响经济,投资者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羊群效应和售盈持亏等特征;我国股市周期和经济周期并不完全同步,股指收益率的提升虽对经济的实际产出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易费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7-2015年面板数据的分析
    符磊,任红,叶思雨
    2017, 59(12): 82-89. 
    摘要 ( 90 )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本文使用面板数据、系统广义矩估计和门限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以第三产业不同部门增加值所度量的不同类型交易费用对我国OFDI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费用对OFDI有显著促进作用,交易费用中的制度费用对OFDI有促进作用,且存在降低单笔交换费用的节约效应;节约效应在不同时间段的大小不同,当前制度费用对OFDI促进作用在减弱,交换费用对OFDI呈抑制作用;制度费用和交换费用存在门限效应,在规模较小时能够促进OFDI,而到达特定规模后会抑制OFDI;现阶段制度费用上升对OFDI的促进作用大于交换费用上升带来的抑制作用。以上结论对于我国明确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调整和升级服务业产业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规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具有政策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不同投资动机下政治风险对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
    尤宏兵1,2,黄鸶涵1,温珺1
    2017, 59(12): 90-98. 
    摘要 ( 95 )  
    政治风险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对的主要风险。本文选择政府稳定性、腐败和内部冲突三个维度刻画东盟国家特有的政治风险,并分别与市场寻求型、自然资源寻求型以及效率寻求型企业投资动机变量相乘加入引力模型,利用2003-2015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面板数据,分析政治风险对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资源寻求型投资对政治风险的敏感度最高,而自然资源寻求型投资对政治风险的“规避效应”只针对内部冲突一个维度,该类型投资对其他政治风险维度具有显著规避倾向;市场寻求型投资对政治风险的敏感度弱于自然资源寻求型投资;效率寻求型投资对政治风险的敏感度最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关联性 ——基于增加值贸易(TiVA)视角的研究
    周升起1,桑丹丹1,范云飞2
    2017, 59(12): 99-110. 
    摘要 ( 76 )  
    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建立VAR模型探究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长期来看,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显著;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货物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促进作用显著。短期来看,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促进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基于金属资源安全视角的分析
    黄健柏1,2,宋婉婷1,钟美瑞1,2
    2017, 59(12): 111-116. 
    摘要 ( 96 )  
    基于金属资源安全的视角构建包含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并利用2001-2013年的季度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分析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有色金属价格上升1%,投资、货币供应量、劳动需求、工资水平等经济变量的波动在2%以上,且价格上涨对我国GDP、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具有不利影响,但我国经济增长的惯性在短期内可以削弱有色金属价格波动所引致的负面作用;我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解决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效应,也无法规避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导致的输入性风险。上述结论表明金属价格波动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必须将有色金属资源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企业战略、终极控制人与现金持有水平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
    陈彦百1,陈如焰2
    2017, 59(12): 117-126. 
    摘要 ( 111 )  
    本文以2011-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从不同类型企业战略的视角探讨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化,分析终极控制人产权性质是否会影响企业战略与现金持有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相比防御型企业,探索型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探索型企业比防御型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更大,预防性动机更强,会导致其现金持有量更高,并且探索型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加严重,也会导致其持有更多的现金。进一步分析发现,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企业战略的激进程度对现金持有水平的正向作用会得到加强;与中央国有企业相比,地方国有企业中企业战略的激进程度对现金持有水平的正向作用会得到弱化,这主要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得到以下启示:研究现金持有水平影响因素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治理水平和宏观经济状况,还要考虑企业的战略类型;探索型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现金持有水平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其面临的融资约束,更应注重现金的使用效率;而企业股东则更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侵占动机的监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智力对情感耗竭影响及情绪劳动策略的调节作用:路径与条件
    李伟1,梅继霞2,熊卫2
    2017, 59(12): 127-136. 
    摘要 ( 97 )  
    现代服务业中,竞争的压力使情感耗竭问题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根据524份国内银行柜员的问卷调查,本文分析了员工情绪智力对其情感耗竭关系的影响路径以及边界条件,结果表明:情绪智力对情感耗竭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情绪劳动策略中的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分别中介了情绪智力对情感耗竭的影响关系(影响路径);组织支持感与情感耗竭负相关,组织支持感是情绪劳动策略影响情感耗竭的作用条件,表现为组织支持感越低,表层扮演与情感耗竭之间的关系越强,组织支持感越高,深层扮演与情感耗竭之间的关系越强;另外,组织支持感调节了情绪劳动策略在情绪智力对情感耗竭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即在低组织支持感条件下,情绪智力对情感耗竭的影响作用较多地通过表层扮演来传导,而在高组织支持感条件下,情绪智力对情感耗竭的影响作用较多地通过深层扮演来传导。因此,组织需高度关注情绪管理以降低从事情绪性工作员工的情感耗竭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企业社会责任会拖累其经济后果吗? ——来自终极控制视角的实证研究
    王垒,刘新民,崔宁
    2017, 59(12): 137-145. 
    摘要 ( 99 )  
    考虑终极控股股东大都具有创始高管身份的事实,本文以2010-2014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终极控制视角下创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为,从影响效果和效率两个层面回答创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拖累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与成熟的主板上市公司不同,创业板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及企业社会责任均与公司经济绩效和经营效率正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在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经济绩效和经营效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在终极控制权视角下影响公司经济绩效的中介作用大于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的中介作用;在分行业的研究中,相比于创业板整体样本和制造行业,社会责任的中介效应在信息行业相对较大。本研究从终极控制视角审视创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偏好机理,有助于各利益相关者统一认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 ——基于福建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的研究
    王河流
    2017, 59(12): 146-152. 
    摘要 ( 73 )  
    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激励企业向多元价值取向的经营模式转变,提升GDP产出质量。本文应用DEA方法,以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贡献作为产出指标,以企业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作为投入指标,对福建省上市公司2013-2015年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上市公司整体社会责任综合技术效率较好,并且逐年在改善;公司纯技术绩效与规模效率也都较高,但规模效率对综合技术效率的贡献更大。对于企业继续提高其社会责任绩效的策略选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较提高规模效率改进的空间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的CFO背景特征与公司绩效 ——基于中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朱洪春1,周方召2
    2017, 59(12): 153-161. 
    摘要 ( 88 )  
    家族上市公司CFO选择对内部委托代理问题和企业财务绩效影响重大,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以2007-2013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家族控股民营上市公司CFO的背景特征和公司绩效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相对分离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内部来源的CFO;无论是内部来源还是外部来源CFO对财务绩效和超额销售管理费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实际控制人的经营参与能够显著提升CFO对公司绩效的积极影响;CFO性别特征对公司超额销售管理费用有显著影响,外部来源女性CFO能够减轻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本文可能的启示在于:民营企业CFO的委托代理问题与CFO的来源背景并无实质影响,而与CFO的个人特质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商务
    基于SD的跨境电子商务风险分析管理模型研究
    逯宇铎,孙秀英
    2017, 59(12): 162-167. 
    摘要 ( 79 )  
    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具有SD特征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将跨境电商贸易存在的风险因素分为交易风险、海关通关风险、物流风险及环境风险4类,并利用SD方法分析其演化机理,借助AHP建立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FAM完成对风险因素风险等级的静态评价,进一步建立跨境电商风险系统的动态分析模型,将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集成,对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实例仿真试验,实现了静态与动态分析方法的良好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产业间技术溢出、经济外部性与融资约束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杨怀东,尹珍,王志平
    2017, 59(12): 168-174. 
    摘要 ( 93 )  
    研发利益主体在进行R&D投资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以Almeida模型为基础,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分析产业间技术溢出对研发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随着产业间技术溢出程度的增加,企业利用内部现金流积累现金的倾向增强,表现为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增加,融资约束加剧;资产规模越小,产业间技术溢出对其融资约束正向影响越显著。上述结论为国家对产生外部性的企业给予适当补偿提供了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分析
    王江,陶磊
    2017, 59(12): 175-180. 
    摘要 ( 97 )  
    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改变中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加强产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成为国家实施强国战略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分阶段测算装备制造业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应用面板数据构建Tobit模型对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该问题的描述及研究提供一个可能有价值的视角。研究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偏低,明显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现象,装备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严重不均衡;研发阶段与成果转化阶段技术创新效率投入产出不匹配,成果转化效率低的短板明显;技术创新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明显小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贡献;外部影响因素中,外贸依存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产生了抑制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农经济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设定与实现途径
    鄂昱州
    2017, 59(12): 181-184. 
    摘要 ( 80 )  
    近年来我国农业供给出现了供给总量过剩、产能结构不合理、成本上升过快等问题。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同时保证粮食生产的战略安全。由于当前农业存在碎片化经营、较高素质劳动力流失以及农业补贴不合理等问题,使农业供给侧改革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设定应进一步具体化,确立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加快城镇化建设,改革当前不合理的粮食补贴制度等现实而具体的目标,并按问题的原本逻辑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法论丛
    反不正当竞争法视野下商业道德认定的新思路 ——基于法律论证分析框架
    叶明,陈耿华
    2017, 59(12): 185-192. 
    摘要 ( 67 )  
    反不正当竞争法视野下的商业道德内涵多元且极为抽象,既有以行业惯例、创设具体细则认定商业道德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商业道德的不确定性。其缘由是归入决定论立场的前者奉行简单的逻辑推演而未予利益平衡,忽略个案商业道德的“特质性”,且不同领域的行业惯例通常不具通约性并呈阶段性特征,无法为商业道德认定输送稳定源泉;纳入决断论立场的后者既难以把握商业道德的“不唯一性”,亦无法确保所作裁判基于客观要求而非恣意,也并未达致商业道德的客观认定。而法律论证分析框架不推崇从前提到结论的简单推演,充分进行利益衡量且重视在讨论中不断论证,并以可视化的形式规则和技术规则最大限度约束司法裁量权,故可作为商业道德认定的新思路。法律论证分析框架的具体运用体现为:对商业道德的认定理由进行多元分解且细致还原其推导步骤,并以论证链的形式分层论证这些多元理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