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商经理论
    儒商研究的“曲通”范式 ——基于“道术”关系的考察
    白宗让
    2017, 59(10): 1-9. 
    摘要 ( 68 )  
    自古以来,儒学被认为在实用层面上有所欠缺。研究儒家哲理与财富的关系必先了解“道”与“术”的关系,学界在这方面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不通”、“直通”与“曲通”,其中“曲通”才是对儒家“道术”关系的正确理解。先秦时代的儒家以“士”为己任,很少从事商业实践。孔子对财富的正当追求持肯定态度,但原始儒学中关于经济与财富的内容大多是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来谈的。“道术”之间不存在实证的、逻辑的关系,但是存在迂回的、动态的、体验的、时间性的联系。《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载的成功的商业案例是对儒家哲理智慧“曲通”式的应用,儒家独特的“曲通”模式保留了“道术”之间无限丰富的意义,既是一种更加整全的视角,也是一种真正能够应用于高级商业决策的哲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支付方式与消费者购买决策 ——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分析
    王琦1,席丹2,张晓航1
    2017, 59(10): 10-15. 
    摘要 ( 87 )  
    随着客户回报计划的不断完善以及应用的日益广泛,积分计划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心理账户收入来源理论,不同属性收入来源通常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存在差异。本文以注意力为中介变量,探索积分和现金两种支付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支付方式差异对购买意愿影响的内在机制,并探究商品属性在支付方式对购买意愿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消费者使用积分方式支付时的购买意愿高于现金方式支付时的购买意愿;注意力在支付方式与购买意愿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商品属性在支付方式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只有商品属性为享乐品时,消费者使用不同支付方式对购买意愿影响差异显著,商品为实用品时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客户关系型交易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关系专用性资产的调节作用
    赵秀云1,周晨1,2
    2017, 59(10): 16-22. 
    摘要 ( 83 )  
    我国许多企业倾向于与主要客户进行关系型交易,致使关系型交易对企业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不断加深。本文以2008-2015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客户关系型交易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客户关系型交易对资本结构具有正向影响,具有资本承诺功能的关系专用性资产是二者关系的调节性因素,关系专用性资产的差异使得客户关系型交易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当关系专用性资产投资程度较低时,客户关系型交易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民营企业样本中,关系专用性资产对二者关系具有更为显著的调节效应。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须关注主要客户等非财务利益相关者的集中程度对企业经营的潜在影响,重视以创新研发为主要内容的关系专用性投资,以增强企业间互信合作,特别是要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平台深耕供应链关系管理、拓宽营销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基于新金融视角的第三方支付与通货膨胀分析
    李淑锦,陈莹
    2017, 59(10): 23-30. 
    摘要 ( 82 )  
    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视角将第三方支付引入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利用Bootstrap方法和2008年第1季度-2016年第2季度的时间序列季度数据,分析第三方支付如何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影响通货膨胀。结果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使用率和央行规范互联网支付事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显著的;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显著正相关,狭义货币乘数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产出缺口、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上述结论说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今天,第三方支付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期望绩效反馈、行业竞争压力与企业并购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黄昌富,李桑迪
    2017, 59(10): 31-38. 
    摘要 ( 68 )  
    并购是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本文以2011-2015年间沪深两市发生并购行为主并方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企业期望绩效反馈、行业竞争压力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关系,以及行业竞争压力对期望绩效反馈与企业并购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当企业期望绩效反馈为负向时,随着期望绩效差距的扩大,企业并购意愿及并购规模先升后降,呈倒U型关系;行业竞争压力正向促进企业并购行为,当企业未实现组织期望绩效时,行业竞争压力对期望绩效差距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倒U型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上述结论深化了对期望绩效反馈问题的认识,间接考察了企业高管与股东或董事会之间在期望绩效差距存在的情况下在企业并购决策上的分工机制,为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经理层和股东如何通过理性的并购决策弥合期望绩效差距、防范并购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基于污染规避的中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一个贸易、环境政策协调的CGE分析框架
    兰天,海鹏
    2017, 59(10): 39-47. 
    摘要 ( 62 )  
    本文构建一个贸易与环境政策CGE模型分析征收环境税、R&D补贴,以及两种政策协调作用对中国出口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污染排放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单一的征收环境税或进行R&D补贴虽然都能够优化出口产业结构,但有各自的弊端;如果两种政策协调作用,就能够在不影响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最大限度的污染减排,且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比单一政策作用时更高。因此,中国可以考虑使用环境税与R&D补贴政策的组合实现对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尽可能地规避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IPO破发、投资者情绪与市场反应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研究
    谢汉昌
    2017, 59(10): 48-55. 
    摘要 ( 66 )  
    我国资本市场频现的IPO破发现象使投资者情绪与投资策略成为行为金融理论关注的对象。本文选择沪深两市2010-2012年654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上市前后股东户数变化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考察投资者对IPO破发的反应。研究发现,IPO破发中小投资者因代表性偏差、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而产生过度反应,而机构投资者因信息优势和技术经验优势而过度自信以至于产生过度反应;由于投资者过度反应,退出股东的势力压倒进入股东的势力,造成破发股在市场上面临着在股东户数减少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降低情形下新一轮股东的大洗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地方政府间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策略研究 ——促进差异化发展的城镇化观察
    曹飞
    2017, 59(10): 56-63. 
    摘要 ( 70 )  
    传统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管控模式对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采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资源禀赋的地方政府间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法及策略。研究发现:中央或上级地方政府差异化的经济考核和耕地保护政策对地方政府实施合作主义有直接影响,“胡萝卜”政策比“大棒”政策更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政府在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方面的合作;提高征地补偿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提高资金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不同资源禀赋的地方政府都实施土地集约利用行为;传统的地方经济的竞次发展模式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城镇差异化发展,需要提升要素市场化水平,建立差异化地方政府考核办法,出台配套户籍与转移支付等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商贸流通产业专业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基于城市化调节效应的研究
    艾麦提江·阿布都哈力克,卓乘风,邓峰
    2017, 59(10): 64-71. 
    摘要 ( 60 )  
    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商贸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方式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城市化对二者关系能够产生强化、协调效应。本文截取“一带一路”国内段2005-2015年的空间面板数据,借助SDM模型,以城市化为调节因素,考察商贸流通产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商贸流通产业专业化水平并不均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相关因素作用下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一带”沿线地区商贸流通产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所产生的积极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一路”沿线地区;城市化表现出显著的积极调节作用,尤其在“一带”沿线地区省域内和省域间的杠杆效应和示范效应较显著。因此,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应提高商贸流通专业化程度和城市化率,发挥其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文化障碍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影响 ——基于16个服务贸易伙伴国出口数据的分析
    王立非,金钰珏
    2017, 59(10): 72-77. 
    摘要 ( 94 )  
    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服务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基于Inglehart的文化维度理论,本文运用WTI文化距离指数方法测量我国与16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文化距离指数,运用引力模型考察其对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研究显示:文化距离指数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呈现显著负相关,文化障碍每降低10%,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则上升2.23%。我国正处于从服务贸易大国向服务贸易强国转型的关键期,加强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文化交流,缩小国家间的文化距离,对树立我国服务贸易强国的形象,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绩效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
    凌士显,白锐锋
    2017, 59(10): 78-86. 
    摘要 ( 71 )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被视为一种新兴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在我国其治理功能如何、对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5年数据,本文运用混合截面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Heckman两阶段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董事高管责任险与上市公司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险与上市公司市场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却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董事高管责任险的激励效应与机会主义行为并存。上述研究结果为我国上市公司认识董事高管责任险的治理职能、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支持,因此应积极引入董事高管责任险,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建设,促进机制间交互治理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层权力、预期业绩与薪酬契约有效性
    刘坤鹏1,2,张先治1,李庆华2
    2017, 59(10): 87-95. 
    摘要 ( 81 )  
    本文从预期业绩的视角,以2009-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薪酬-业绩敏感性分析和检验管理层权力对显性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薪酬-业绩敏感性越高,与业绩无关的薪酬越低,但最终却导致显性薪酬总水平的提高;预期业绩上升时,管理层权力对薪酬契约施加的这种影响程度更高。说明管理层权力对显性薪酬契约的影响是出于“薪酬辩护”的自利行为。此外,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地方国企的这种薪酬契约自利行为较民企更明显,而央企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薪酬契约自利行为。上述影响薪酬契约有效性因素的认识,对于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制订更合理、有效薪酬激励契约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业变更是急功近利还是高瞻远瞩? ——基于“损失规避”假说和管理者私利的分析
    梅波1,2
    2017, 59(10): 96-105. 
    摘要 ( 63 )  
    基于前景理论的“损失规避”假说和管理者私利,本文考察公司行业变更行为的动机和经济后果。研究表明公司行业变更一般短期绩效较明显,而长期绩效不明显,说明目前我国公司行业变更行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动机,而这不仅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有关,也与公司的性质、管理层的激励方式有关。具体表现为:行业变更后短期业绩更好,而研发费用投入与长期业绩效应不明显。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行业变更的短期业绩效应更明显,而其长期业绩不明显;非中央控制国企行业变更的短期业绩效应更明显,而中央控制国企行业变更的短期业绩效应不明显。相比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市场化较低地区行业变更的短期业绩效应高于长期业绩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股权分置改革之前较之后,行业变更后的短期业绩更好;管理者薪酬较低组中行业变更有助于短期业绩的改善,而在管理者薪酬较高组中行业变更后长期业绩改善更多,其更注重长期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内创业研究:模式选择与路径设计
    李先军
    2017, 59(10): 107-115. 
    摘要 ( 63 )  
    内创业对于中小企业摆脱发展困境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企业基于不同的视角可选择不同的内创业模式,且内创业活动表现出与大企业相异的模式,中小企业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从混沌式创新、迭代式创新、微创新到反思式创新的组合;企业主作为中小企业内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因素,需要在内创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促进内创业活动的组织化,以实现基于个人特质的创新向基于组织特质的创新转变;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灵活性,其可能会对技术等外部冲击更为快速地反应,内创业有助于中小企业实现超越式发展。按照“目标(Objective)-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的基本逻辑,中小企业可以形成目标演化、行为演化和结果演化三条基本路径融合的内创业路径,驱动中小企业系统创新、行为创新和公司创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务研究
    分析师关注、成长性与公司违规行为研究
    肖奇1,沈华玉2
    2017, 59(10): 116-125. 
    摘要 ( 53 )  
    分析师关注作为一种资本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究竟如何?本文以2003-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分析师关注与公司违规行为的关系以及公司成长性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能够抑制公司的违规行为,而公司的成长性会减弱这种影响;区分审计质量后发现分析师关注并未显著影响高审计质量环境中的公司违规行为,而显著降低了低审计质量环境中的公司违规行为,表明分析师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独立审计这种外部治理机制的替代;在机构投资者治理水平较高以及两职不合一的环境中,分析师关注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文化
    一般消费函数理论可否解释中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 ——对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
    徐翠蓉1,2,张广海2,汪立新2
    2017, 59(10): 126-132. 
    摘要 ( 47 )  
    经济增长带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加,通过对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函数实证分析发现:西方传统消费函数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宏观和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但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不能被任何一个消费函数理论所直接描述;我国宏观旅游消费行为可由生命周期假说消费函数模型来描述,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函数可由理性预期假说消费函数模型所解释;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同收入及余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对各变量短期波动造成的偏离均衡水平存在较强的自我调整机制,同时,我国城镇居民存在较高的自发性旅游消费,且受假期影响高于受收入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经济
    论绿色生活对人类需要的全面满足
    杨昌军,吴明红,严耕
    2017, 59(10): 133-138. 
    摘要 ( 57 )  
    绿色生活不是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被动选择,而是值得人类主动追求的美好生活;其本质在于更全面地满足人的需要,其中,既包括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也包括逐渐凸现出来的生态需要,在有效增进人们福祉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此,绿色生活就必须具备三大特征,分别是适度的物质消费、不断丰富的精神消费,更加充裕的自主时间、基于兴趣的创造力释放,作为生活主体的人从生态系统的索取者变成生态系统的增益者。我们当前生活的绿色程度欠佳,人类应从价值观、政策法规、发展方式上逐步实现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 ——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分析
    龚新蜀,王曼,潘明明
    2017, 59(10): 139-144. 
    摘要 ( 92 )  
    借助中国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人力资本及其两个维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其影响存在空间分异,而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区域层面,东部地区呈现负向“U”型非线性影响;中部地区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门槛效应;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可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人力资本结构却加剧了此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仅有北京、辽宁、上海处于人力资本的最优区间,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仍是目前绝大多数省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经济
    环境规制与企业最优决策: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研究
    孙文远,杨琴
    2017, 59(10): 145-152. 
    摘要 ( 84 )  
    在包含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混合寡占市场下,分析政府通过环境税进行环境规制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采取的产品生产策略和污染治理R&D投资策略的最优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只进行生产决策、不进行污染治理R&D投资决策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面临环境税政策时降低产品生产总量,致使民营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劣势,但环境规制的加强会削弱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生产优势;当企业同时进行生产决策和污染治理R&D投资决策时,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会抑制民营企业的产品生产,污染治理R&D投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而国有企业不仅会增加产品的产量,还会加强污染治理R&D投资,环境规制更有利于国有企业生产,并增加国有企业污染治理的R&D投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环境规制时是否进行污染治理投资,不仅受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还受到市场自由度的影响。政府应根据各行业企业的异质性把握好环境规制强度,施行配套政策,促使企业兼顾污染治理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动态演变
    肖利平1,2,蒋忱璐2
    2017, 59(10): 153-161. 
    摘要 ( 45 )  
    创新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构建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的技术创新三阶段DEA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市1998-2010年间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三阶段效率,并实证检验三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创新效率大致呈“多V”型的动态发展趋势;创新三阶段效率多为低基础性创新效率、低应用性创新效率、低收益性创新效率型;信息技术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对三个阶段的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金融支持、政府科技支持与企业规模对不同阶段的创新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细化技术创新活动的研究利于真实地拟合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过程,合理测算各阶段的效率,发现各环节中真正的无效率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经济
    政府干预、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来自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验证据
    张建华,李先枝
    2017, 59(10): 162-170. 
    摘要 ( 85 )  
    本文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运用MaxDEA软件测算包含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两种非期望产出在内的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政府干预、环境规制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这种正向促进作用一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减弱,即验证了“强波特假说”。在政府干预程度越强的地区,当地政府可能越倾向于采用行政性环境规制手段迫使企业进行污染治理,造成了资源的扭曲,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政府干预程度较弱的地区,当地政府会趋向于选择逐步引导的环境规制方式,有效地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政府恰当设计环境规制、合理把握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解海1,郭富2,康宇虹2
    2017, 59(10): 171-176. 
    摘要 ( 58 )  
    产业结构变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特征,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方面。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合理化进程和高级化进程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东北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相比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具有更大的增长效应,但存在使经济面临更大波动风险的可能。因此,产业政策要做到内外关联和产业关联性的平衡,在经济增长和波动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人口老龄化、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发展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模型分析
    陈继勇1,蒋艳萍2,王保双2
    2017, 59(10): 177-185. 
    摘要 ( 73 )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红利日益减弱;尤其在地区金融发展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FDI流入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在梳理人口老龄化和金融发展对FDI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和2000-2014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对FDI流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非线性负相关,且其抑制作用会因金融发展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及时调整人口发展战略、提高劳动要素生产率、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FDI流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工业行业工资增长的影响
    王玉燕,汪玲,詹翩翩
    2017, 59(10): 186-192. 
    摘要 ( 82 )  
    本文利用2003-2015年23个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描述中国工业行业工资增长基本趋势,测算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程度,并实证检验GVC嵌入的中国工业行业工资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实际工资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并存在行业异质性特征,整体行业间工资差距正逐步缩小;由于发达国家的俘获锁定,GVC嵌入降低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水平,拉大了中国工业行业间的工资差距;由于突破飞跃效应的存在,导致GVC嵌入与工资水平及行业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另外,研发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行业工资总额,并拉大了行业间工资差距;资本深化的推进和实际产出的增强不仅能够提升行业工资水平,还能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这些结论既是对“GVC嵌入单纯提升或降低中国工资水平”有关观点的重新认识与审视,也对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具有颠覆性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