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商经理论
    新时代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建设: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
    项义军,周宜昕
    2018, 60(10): 1-9. 
    摘要 ( 116 )  
    我国正面临着国内经济转型与国际经济变局所带来的双重压力,继续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必须重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而“新时代”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创新型对外投资重要的可选模式之一。按照党的十九大规划的新时代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对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建设进行模式、机制和路径的再设计。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模式要以创立产能集群式国际转移为主导,以资源整合型境外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多元化企业联盟为推动力量;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机制,要制定规范及约束机制,完善多层级协调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及效益评估机制,建立金融及综合保障机制;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应在新模式和新机制建立基础上,推动重点产能项目境外落地,打通国际产能合作通道和搭建中资企业全球化运营体系,布局新时代国际产能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税制结构对区域间制造业增长及结构转型的效应
    贾婷月
    2018, 60(10): 10-18. 
    摘要 ( 110 )  
    税制结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对产业发展趋势与结构的转变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分析当前我国税制结构与制造业增长及技术结构转型的内在联系,判断现行的税制设计是否对制造业结构转型产生制度障碍。实证结果表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的提高不利于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规模的扩大,但个人所得税相对地位的提升却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向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结构转型。因此,增值税减税政策与推行分类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扩大实体经济规模并推动实体经济升级,但需要注意避免减税带来的税负向终端制造业的税负转嫁,以及个人所得税占比增长对低端制造业的负向冲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网购食品供应链平台与平台卖家信号传递的博弈
    刘永胜1,甘莹莹1,徐广姝2
    2018, 60(10): 19-27. 
    摘要 ( 113 )  
    网购食品供应链具有较大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信号传递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理论构造网购食品供应链平台与平台卖家的信号博弈模型,并对均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分离均衡才能实现平台卖家的优劣分离,使优质卖家选择向平台传递信号,劣质卖家选择不传递信号,而避免市场进入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的关键是提高平台识别劣质卖家的概率。为此,优质平台卖家要增强其品牌和优质信号的传递,与供应链其他主体共建食品溯源机制;网购食品供应链平台要完善其信号检测和识别机制,构建卖家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加大对优质卖家的奖励,对劣质卖家的处罚;政府要加强日常监督,并与网购食品供应链平台共建“总+分”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我国商品期货与现货价格引领关系实证研究
    李岩1,牟博佼2
    2018, 60(10): 28-33. 
    摘要 ( 104 )  
    商品的期货价格通常被认为是预示“未来”的现货价格,然而期货价格在实际中却表现得与“当前”的现货价格更为密切。本文以在我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典型期货品种为样本,运用计量模型分析期货价格与当前(短期的)现货价格、未来(长期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展成熟的期货产品而言,期、现价格在基本上保持同步变动的基础上存在短期的相互领先关系,哪种价格处于领先位置取决于该价格是否能反映更加公允的商品市场价值;期、现价格之间的同步变动关系使得期货价格一般不具备对中、长期(一个月以上)现货价格的预示作用,否则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就无从发挥;但是,以煤炭系列为代表的某些期货产品的期货价格能够预示中长期的现货价格,这主要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套利行为而致使期货合约具有了远期合约的色彩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基于环境经营的企业生态经济效率及其测度方法研究
    刘沓,韩东平
    2018, 60(10): 34-41. 
    摘要 ( 104 )  
    生态经济形态的趋势性发展驱动着企业由传统的经营模式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环境经营模式转化。本文将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提出的 Eco-Efficiency的思想引入企业环境经营模式,应对企业环境经营计量、评价、决策、控制的现实需求,提出“基于环境经营的企业生态经济效率”的概念,论证其与企业环境经营的契合性,并采用模糊数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直觉模糊集理论设计企业生态经济效率的测度模型与方法,进行企业生态经济效率的直觉模糊集测度,旨在引导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促进环境经营生态经济双赢目标实现。这对于Eco-Efficiency思想与环境经营模式的深度融合,对于环境经营模式的推广与有效运用,具有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新三板证券市场与我国货币需求结构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吴尚燃1,2
    2018, 60(10): 42-47. 
    摘要 ( 108 )  
    相对于成熟资本市场而言,我国新三板证券市场的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传导机制表现得更为复杂。通过建立新三板股价指数与货币供给量VAR模型,本文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我国新三板证券市场与货币需求结构的关系,以期检验货币供给量在中央银行调控证券市场过程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货币需求结构因素对于新三板股价指数的影响尚处于较为微弱的阶段,新三板市场股价指数对以投机为目的的货币需求大于以投资为目的货币需求的影响。这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我国新三板证券市场并不畅通,决策层应根据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经常性地考察货币需求的变化,通过提高新兴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加强对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的监管力度等,使新三板证券市场更好地肩负起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民营企业的条件融资契约设计
    马本江1,张瑜1,周忠民1,2
    2018, 60(10): 48-57. 
    摘要 ( 105 )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将国有资本引入民营企业时后者可能出现事前和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类带有条件控制、条件融资、承诺机制与监督惩罚机制的融资契约,分析表明,该契约可以有效规避民营企业的事前和事后道德风险问题,是传统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情形的严格帕累托改进,即不但能够进一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收益。这是因为条件融资契约下,对民营企业承诺提供资本和功能性支持,并构建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更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谎报项目收益及“搭便车”等问题,同时激励民营企业努力经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权激励与企业技术资本投资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实证分析
    孙菁1,鹿瑶2
    2018, 60(10): 58-64. 
    摘要 ( 95 )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背景下,技术资本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企业治理机制安排的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技术资本投资,进而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2008-2014年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技术资本投资的影响,发现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从整体上对上市公司技术资本投资具有促进作用,非国有企业技术资本投资对股权激励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能够缓解非国有企业的代理冲突,促进非国有企业技术资本投资的增加,但股权激励仅对我国东部地区及中等规模企业的技术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资产流动性与企业创新研究
    田存志1,容宇恩1,2
    2018, 60(10): 65-70. 
    摘要 ( 111 )  
    资产流动性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其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什么影响?通过设定资产流动性度量指标,本文采用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检验了资产流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发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呈正相关性,资产流动性对融资约束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比非融资约束企业更加突出;高资产流动性企业具有较高的变现能力和抵押价值,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为技术创新活动筹集资。上述结论表明除了使用补贴、降税等手段直接增加企业现金流动性,进一步健全资产交易规则,引导市场不断创新资产交易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破解融资难题,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外部融资约束与企业的内销行为 ——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考察
    刘君1,程玲2
    2018, 60(10): 71-80. 
    摘要 ( 101 )  
    企业融资难和国内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两个难题。在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中国需要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缓解其带来的风险。本文通过一个扩展的Manova(2013)模型分析外部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内销的两个渠道,即抑制企业进入国内销售市场,并减少企业的内销密集度;通过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证实银行融资约束是抑制企业内销行为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在控制遗漏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替换关键变量的度量方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因此,应着力降低企业银行融资成本,扩大企业国内销售活动,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内外贸平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完美对冲策略的亚式商品互换定价和实务
    谢世清1,王梦瑶2
    2018, 60(10): 81-90. 
    摘要 ( 162 )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亚式商品互换这一奇异衍生品类型逐渐在国内市场出现,但国内学界对于亚式商品互换的定价研究还是空白。本文通过对完美对冲策略的设计,推导出亚式商品互换的理论固定价格,并采用历史回测方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来估算亚式商品互换的资金成本,同时对各种商品互换变种的定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理论推导和实务分析提出了亚式商品互换精确的定价过程,并对交易商的相关业务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成绩、问题与对策
    张协奎1,刘伟1,2
    2018, 60(10): 91-97. 
    摘要 ( 85 )  
    东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来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形势下大力拓展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尽管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和产能合作逐年递增,却也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诸如合作体制机制及服务体系不健全、制度对接和技术兼容难度比较大、企业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不够高、东盟国家的国情所决定的风险等。这些问题既包含合作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制度方面,也有制度对接和技术兼容难度比较大的具体事项;既有企业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不够高等企业内部方面问题,也有东盟国家的国情所决定的风险等外部方面问题,推进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应在机制、服务、制度、产业和环境等层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跨国并购整合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及资源互补性和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
    高厚宾
    2018, 60(10): 98-107. 
    摘要 ( 108 )  
    新兴市场企业跨国并购以图实现迅速提升创新能力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并购整合。本文以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为样本,实证分析跨国并购整合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整合资源基础理论和制度理论考察资源互补性与文化距离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结构性整合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目标企业自主性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当资源互补性较高时,结构性整合对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目标企业自主性对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更大;在文化距离较大的情况下,结构性整合对创新绩效的消极影响更强,目标企业自主性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更大。本文揭示跨国并购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对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双重股权结构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
    蒋冬梅,付燕
    2018, 60(10): 108-117. 
    摘要 ( 99 )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不同的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然而没有哪一种股权结构是完善无缺的,正是出于对其利弊的权衡考量,国内资本市场逐渐开始接纳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因此,对双重股权结构公司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应合了国内资本市场实践推进的需要。本文以2008-2017年中国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比分析双重股权结构和单一股权结构公司在投资效率上的差异,以及两类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公司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问题,相比单一股权结构公司,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更多地表现为过度投资;通过检验两类公司管理层持股对投资的影响发现,与单一股权结构公司相比,双重股权结构公司管理层投票权比例对非效率投资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管理层现金流权比例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也更显著,而其两权分离程度越大,表现出来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越严重;针对表现为过度投资的样本进行检验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即双重股权结构公司管理层投票权对过度投资的促进作用、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程度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都较单一股权结构公司更明显。本研究视角独特、样本新颖、过程直观,希望能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及公司治理、市场监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抑制国企高杠杆并购吗?
    周绍妮1,王言1,宋梦雅2
    2018, 60(10): 118-127. 
    摘要 ( 95 )  
    并购行为作为企业的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异质的机构投资者作用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选取国企并购样本,考察异质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对高杠杆国企并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抑制高杠杆企业进行并购的可能性,但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不能显著抑制高杠杆企业进行并购的可能性;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抑制高杠杆企业进行并购的规模,并且大股东持股水平和并购关联性能够减小上述抑制作用,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高杠杆企业进行并购规模的影响表现出更好的稳健性。因此,稳定型机构投资者能够较全部机构投资者更加有效的通过公司内部决策来影响企业并购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内部控制质量、股权资本成本与公司绩效 ——兼论股东异质性的财务影响
    罗孟旎
    2018, 60(10): 128-137. 
    摘要 ( 109 )  
    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家股东对被投资公司的公司治理以及管理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以股东异质性为切入点,以2011-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背景下,内部控制、股权资本成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内控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且其正相关性在非国家股东控股公司中更显著;股权资本成本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且其负相关性在国家股东控股公司中更显著;高质量内控会增强股权资本成本与公司绩效的负相关性,且其负相关的增强作用在国家股东控股公司中更显著。上述结论表明,国家控股企业在负面效应方面的显著性高于非国家控股企业,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环境规制能有效抑制哪些企业环境犯罪行为? ——来自2011-2015年上市公司的证据
    徐莉萍,刘铭倩,刘宁
    2018, 60(10): 138-146. 
    摘要 ( 102 )  
    本文以时间逻辑将企业环境犯罪行为分为无证设施、操作不当和超标排放,并细分地区,比较分析约束型与激励型规制的治理效用差异,及对企业不同类型环境犯罪行为的抑制效果。全样本中,约束型规制对超标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激励型规制中税收优惠抑制了超标排放,环境补贴抑制了操作不当但驱动了超标排放。样本按地区分组,西部地区约束型规制效用相对明显,约束型环境执法抑制了西部地区的超标排放,腐败会对约束型环境规制的减排效用产生消极影响;东部地区激励型规制效用相对显著,激励型规制中税收优惠刺激了东部地区的操作不当、抑制了超标排放,环境补贴抑制了东部地区的操作不当、增加了超标排放,公众环境信访对信贷优惠的减排效用有积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环境规制管理政策应进一步细化,考虑规制效果对应不同的规制措施,并在不同地区进行必要的重心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胁迫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以煤炭产业为例
    李存芳,王维,王梅玲
    2018, 60(10): 147-155. 
    摘要 ( 94 )  
    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的胁迫效应是一个基于新兴实践的管理科学问题。本文采取系统工程的思想与方法,通过访谈调查和文献研究,分析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胁迫效应的机理,提炼出四个胁迫效应的影响因素,选取中西部三省区资源产业2000-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胁迫效应的影响因素中,“环境规制”的作用强度最重,“企业发展方式水平”、“企业规模”、“企业环保投资水平”的作用依次递减;资源富集地政府环境内生性和外生性政策规制越严,越能缓解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和胁迫效应的强度;资源型企业以“三废”利用为重点的发展方式水平越高,其胁迫效应越弱;资源型企业规模越大,环境修复成本优势、社会约束、自律意识、绿色开采能力越强,胁迫效应越弱;胁迫效应的强度随着资源型企业环保技术和设施设备投资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上述四个方面的胁迫效应因素反映了我国企业跨区转移的共性及资源型企业的个性环境胁迫的叠加作用,其作用表现和机理是实施相关管理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法论丛
    从保险利益到保险目的:回归保险合同的本质 ——兼论保险合同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钱思雯
    2018, 60(10): 156-166. 
    摘要 ( 104 )  
    合同制度始终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矛盾冲突中不断演进。在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作为区分保险与赌博的客观标准始终无法回避主观性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呼吁取消保险利益原则。但是,作为主观要素的保险目的却更为接近保险合同本质,并呈现出客观化功能:损失补偿系保险合同典型的交易目的,并在补偿性保险中作为客观目的认定,用以衡量保险法律上的损失;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同意系明示的主观目的,避免了利益主义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保险合同主观化与客观化的平衡过程中应当以“损失”取代“利益”,构建保险目的客观化标准;同时,理顺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和法院的外部控制体系,确保保险目的合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理论剖判 ——以“国家所有”为逻辑起点
    高一飞
    2018, 60(10): 167-176. 
    摘要 ( 105 )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主要以公司信息披露理论为基础,但这一理论思路却忽视了国有企业的基本性质,脱离了国有企业信息公开的既定目标。通过发掘“国家所有”的公共面向和政治维度,析出国有企业的公共性与复合性,在此认知下,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应将政治民主原则和行政公开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并着重解决公共性、复杂性和二元性问题;而实践中则可考虑以国资委“共享”国有企业信息为关键突破点,以优化国资委信息公开工作机制为基本方向,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