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商经理论
    需求依赖努力的批发价格契约协调 ——基于公平偏好信息非对称的分析
    覃燕红,徐丹丹
    2017, 59(8): 1-11. 
    摘要 ( 84 )  
    本文在考虑公平偏好信息非对称下研究需求依赖努力的批发价格契约对零供博弈和供应链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零售商为完全理性类型时,信息对称下的努力水平低于非对称情形,当零售商为公平偏好类型时,信息对称下的努力水平高于非对称情形;当零售商的公平偏好强度足够大或者当零售商完全理性且信息非对称时,零售商利润会超过处于先动优势的供应商利润;无论公平偏好信息是否对称,批发价格契约不能消除但能缓减“双重边际问题”且起到供应链利润分配机制的作用。本研究对现有供应链契约研究的某些理论分析进行了完善,并修改了某些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经济
    日伪政府金融统制与沦陷时期天津银号的更生
    左海军
    2017, 59(8): 12-19. 
    摘要 ( 70 )  
    作为华北重要的金融中心与商业中心,近代天津的资金调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金融机构——银号,但是这一状况在抗战爆发后发生了明显转变。本文以沦陷时期天津银号为研究对象,从日伪政府统制金融政策视域探讨沦陷区商品市场以及贸易秩序的变迁,以便厘测中国传统金融发展路径的变动情况;通过分析1939年初以后日伪政府不断加大统制金融的力度,天津银号在传统民间金融被监督的情况下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组织形式、维持生存环境等系列活动,以期探析沦陷时期天津银号的发展与更生,为评估沦陷时期乃至近代中国传统金融发展路径提供阶段性的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会展志愿者角色特征对服务绩效的影响 ——基于非功利性服务动机调节效应的研究
    周杰
    2017, 59(8): 20-26. 
    摘要 ( 71 )  
    会展活动大量使用志愿者服务,志愿者的非正式性决定其角色特征既不同于一般的正式员工,又对志愿者的服务绩效产生影响。本文从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视角分析角色特征对志愿者服务绩效的影响,并探索学习意愿和价值观对志愿者角色特征与服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角色的模糊性显著地损害了会展志愿者的服务绩效,而明确的非功利性动机可以缓解角色模糊的负面效应;与角色模糊相比,角色的冲突性对会展志愿者服务绩效的影响作用不突出,非功利性动机的明确程度对角色冲突与服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说明科学地设置岗位、清晰地界定工作边界是塑造志愿者服务氛围、提升服务绩效的主要路径,适当安排复合型工作不仅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满足志愿者的非功利性目的;会展组织者要强化志愿者的非功利性动机,以实现志愿者服务目标的“内化”,从而降低角色模糊对志愿者服务绩效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我国资本市场分割与资本扩张的经济增长效应
    高传伦
    2017, 59(8): 27-34. 
    摘要 ( 66 )  
    要素活力的释放,特别是资本的快速扩张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厘清资本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则是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关键。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分割程度的分解与测算,本文以中国3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检验资本扩张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分割趋势仍然明显,而且依然处于扩大趋势;我国资本市场完善和资本扩张并没有处于同步进程,资本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外源式特征明显;资本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持续分割的资本市场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效应;长远来看,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有序的资本扩张以健全、统一、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基础,进一步的改革导向在于资本市场的深度推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大陆与台湾、港澳地区货币合作动态最优决策分析
    姜红艳1,苑西恒2
    2017, 59(8): 35-40. 
    摘要 ( 73 )  
    进入21世纪以来,大陆与台湾、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但一国四币现状严重阻碍了四地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在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构建状态空间模型考察四地是否具备构建最优货币区的经济基础,发现内地与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存在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作用机制,适宜构建最优货币区;台湾与大陆间不存在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作用机制,二者在当前阶段不适宜构建最优货币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经济
    “一带一路”视域下金融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基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的分析
    车明好
    2017, 59(8): 41-54. 
    摘要 ( 69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取决于我国“一带一路”所辖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视角探讨“一带一路”金融业发展的差异性现象及其成因,发现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变化趋势与劳动生产率差异性一致,且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区域内差异贡献较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资本投资效率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的贡献较弱。 “21世纪海路”金融业要注重FDI的引进质量,发挥正向溢出效应,同时要积极学习FDI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经验,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对“丝路经济带”而言,不仅要引进高质量FDI,还要将FDI的引进规模作为重要任务;减少FDI在投资政策、可投资领域的超国民待遇,提高FDI投资门槛,降低对“一带一路”金融业资本投资效率提升的挤出效应;对“一带一路”金融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投资效率“低水平”地区而言,在提高地区教育水平的同时,要将留住人才作为地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资流入、人力资本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张志新,张琳琛,刘欣
    2017, 59(8): 55-63. 
    摘要 ( 69 )  
    有效利用外资并发挥人力资本优势、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调整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我国30个省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外资流入与人力资本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发现外资流入在短期中有效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但就长期而言却会产生负向作用;高技术人力资本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人力资本结构的作用并不理想;外资流入与高技术人力资本结合对出口贸易结构产生正向作用,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外资结合适配性良好;对外开放度门槛效应显著存在,外资流入流量对出口贸易结构产生正向影响的门槛较低,而外资流入存量与人力资本异质性对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门槛较为严格。所以,在利用外资以及与外资企业合作方面,我们应均衡外资在产业间的均衡分配,并筛选外资类型与地区发展的契合度,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我国应该充分认清人力资本水平异质性结构对贸易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得我国出口贸易逐步转向依托高技术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经济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效率及潜力评估
    程中海,南楠
    2017, 59(8): 64-73. 
    摘要 ( 111 )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效率及国别潜力,纵向分析直接投资潜力的动态趋势,并横向比较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直接投资潜力的差异。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效率损失主要来自“非效率”因素的影响,投资效率普遍较低,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直接投资潜力较大,呈现“收敛型”特征。投资自由度、法律规范和民主程度是构成投资“非效率”的主要原因,阻碍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世贸组织、经合组织、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定、贸易依存度、对腐败的控制程度、政府效率、监管质量等是促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主要因素。“一带一路”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直接投资潜力差异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率递减、投资潜力递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出口边际对中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胡渊
    2017, 59(8): 74-80. 
    摘要 ( 63 )  
    出口边际反映了一国出口的扩张方式和发展前景,尽管沿二元边际可以实现贸易增长,但不同的边际对贸易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贡献有所不同。基于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本文利用修正的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测度中国文化产品在各贸易伙伴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从企业-产品-市场多维度测算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边际,并实证分析出口边际对中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增长首先源于出口企业数量变动带来的扩展边际,其次是集约边际;集约边际和出口企业数量对中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出口产品种类数量对中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贸易密度对中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无显著影响。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鼓励企业沿集约边际方向出口文化产品;应进一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培养更多的骨干文化企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公司控制权、经理人员项目选择与交叉持股
    白默
    2017, 59(8): 81-89. 
    摘要 ( 55 )  
    随着中国股市步入“全流通”时代,围绕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案例越来越多,公司管理层通过损害股东利益的方式抵制潜在收购者收购的行为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讨论公司间交叉持股,考察其对公司创始股东、经理人员和可能取得控制权的潜在接管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均衡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交叉持股的公司之间存在一个旨在保证公司不会出售其他公司股票的制裁机制,那么交叉持股会使得参与博弈的各方利益均得以提升,公司的经理人员也可以着眼于长远利益,不必为规避潜在收购者的威胁而采取损害公司价值的短视行为。研究结论为交叉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证据,即交叉持股有助于经理人员选择增加公司价值的投资项目,从而提升公司绩效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经纵横
    投资者关注与过度投资及权益资本成本的中介效应
    汤晓冬,陈少华
    2017, 59(8): 90-98. 
    摘要 ( 81 )  
    本文从过度投资的视角分析投资者关注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并结合行为金融学的价格压力假说考察股权融资能力是否属于影响的渠道。研究发现:投资者关注与过度投资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权益资本成本是投资者关注对过度投资影响的中介变量;随着投资者关注程度的提高,管理层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提高了投资水平,恶化了过度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关注有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进而向上市公司管理层传递了融资能力变化的信息,降低了潜在的股权融资约束,引起投资水平的提高,并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场外股权交易市场自律监管之有效性 ——依据监管数据的对比分析
    罗红梅1,2
    2017, 59(8): 99-108. 
    摘要 ( 62 )  
    通过股转公司和证监系统对新三板市场参与者违法违规的监管实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目前对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政府监管执法依据的缺失及下沉、自律监管者的激励与约束手段不足、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的分工不明确降低了自律监管的有效性。因此,明确自律监管的执法依据,增加自律监管的激励与约束手段,政府激励自律监管的内生性、约束自律监管的冲突及局限,才能更好地提升场外股权交易市场自律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经理论
    引入在险价值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监控研究
    王晓燕1,2
    2017, 59(8): 109-115. 
    摘要 ( 58 )  
    国家宏观调控使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外部风险显著增大,对企业偿债能力和资金链风险产生严峻挑战。为评估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本文以我国中小型房地产上市公司1998-2013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将在险价值引入财务风险监控指标体系,构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监控模型,经进一步验证,该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因此,融入在险价值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对中小型房地产上市公司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外部市场风险因素变化也起到预警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经理层管理防御、股权激励与企业外源融资结构
    惠祥,李秉祥,李明敏
    2017, 59(8): 116-128. 
    摘要 ( 80 )  
    企业外源融资结构主要取决于对经营决策具有决定作用的经理层的主观能动性,而经理层能动性受到客观存在的融资风险引发的自身利益损失和职位被替换等防御动机的影响。本文以GONE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经理层管理防御影响企业外源融资结构的机理,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经理层管理防御水平强弱与企业外源融资结构的内在关系,进一步考察股权激励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经理层管理防御是企业外源融资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股权激励能够弱化经理层管理防御对企业外源融资结构的不利影响,发挥对债权融资比向上的调节作用和对股权融资比、长期债务比向下的调节作用。因此,企业应重视运用经理层股权激励对经理层管理防御动机下外源融资结构偏好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企业外源融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为弱化经理层管理防御强度以形成合理的外源融资结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董事长与CEO任期交错治理效用分析 ——基于抑制股价崩盘风险视角的实证研究
    艾永芳,佟孟华
    2017, 59(8): 129-135. 
    摘要 ( 55 )  
    管理团队任期的异质性导致管理层成员之间产生价值目标差异,董事长与CEO任期交错可以缓解代理问题,避免无效投资的发生。本文以股价崩盘风险为视角分析董事长与CEO任期交错的公司治理效用,并比较不同情景下其治理效果的强弱。研究发现董事长与CEO任期交错可以抑制股价崩盘风险,大股东持股会影响董事长与CEO任期交错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二者任期交错对股价崩盘风险无抑制作用;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其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效果明显;企业的产权性质会影响董事长与CEO任期交错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该效果在国有企业中比较显著,但在民营企业中并不显著。这表明董事长与CEO任期交错具有正面的治理作用,但该作用的发挥具有情景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给管理的中国式选择、逻辑及政策取向
    乔榛,陈俊宏
    2017, 59(8): 136-141. 
    摘要 ( 65 )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普遍的产能过剩。政府应对产能过剩通常采取的是需求管理宏观政策,但其只具有短期效应,甚至会延滞结构调整并强化产能过剩。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主要基于量的扩张,这又积累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单一的需求管理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形势。因此,转变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更加注重供给管理无疑是新形势下的正确选择。现代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任何一种理论或政策都会在现实中遇到挑战,适应形势发展理论和调整政策是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我们要实施的供给管理不仅有其特殊性,而且还存在着特殊的逻辑,进行供给管理必须基于中国的实际并选择特殊的政策,以提高我国供给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正式制度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探索——基于分配伦理与异质性行为选择的分析
    李志玲1,高丽媛2
    2017, 59(8): 142-149. 
    摘要 ( 63 )  
    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调整当前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包含合作生产和分配过程的理论模型,并讨论在不同分配伦理和理性条件下参与人的异质性资源配置决策,意在制度分析框架下寻求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理论办法。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分配倾向系数(正式制度参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但是制度参数选取的范围较小;当经济个体的利他偏好(非正式制度)参数发挥分配作用过程后,能够配合更大范围的正式制度参数一同调节收入差距,使其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因此,调动非正式制度在分配过程中的能动性有利于实现“先富带后富”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生经济
    网络订餐平台规模与其食品安全监管努力关系分析
    费威1,翟越2,时亚星1
    2017, 59(8): 150-157. 
    摘要 ( 54 )  
    针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对我国网络订餐行业现状的分析且建立优化模型,探析网络订餐平台在初建发展期与成熟发展期的平台规模与其食品安全监管努力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网络订餐平台在初建期以实现更大规模为首要目标,只有在规模相对较小时其才具有最优食品安全监管努力水平的决策;网络订餐平台在成熟期能够选择最优规模,该规模越小其对商家的最优食品安全监管努力水平越高。因此,政府部门在网络订餐平台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应根据平台规模及其食品安全监管努力关系的变化,部署实施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经济
    碳税规制下零售商减排成本分担对企业减排决策的影响
    姜跃1,韩水华2
    2017, 59(8): 158-166. 
    摘要 ( 68 )  
    基于制造商与零售商行为的斯坦伯格博弈,本文分析在碳税规制下零售商减排成本分担如何影响制造商与零售商减排的最优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在零售商不承担减排成本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批量与制造商的减排量正相关,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与产品的批发价格负相关;在零售商承担减排成本时,零售商的订购批量与制造商产品的减排量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碳排放敏感度与零售商成本分担率之差,当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大于零售商成本分担率,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与制造商的减排量之间正相关,反之则负相关。零售商的订购批量与制造商确定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实施成本分担契约后,如果制造商的减排量满足一定约束条件,制造商的利润和零售商的利润会同时增加,实现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
    中央决策与分散决策的绩效对比 ——基于制造商生产率视角的分析
    段连杰1, 赵旭2,李 倩1,3
    2017, 59(8): 167-174. 
    摘要 ( 56 )  
    通过构建包含单一供应商、单一制造商与单一零售商的三级供应链模型,在给出均衡解的同时着重考察制造商生产率与供应商成本参数对供应链下中央决策与分散决策绩效差异的影响,并考察这两个参数对不同决策机制下的最优价格、最优产出、最优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央决策与分散决策的利润差与制造商生产率正相关,而与供应商成本参数负相关;制造商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制造商与零售商定价的同时将导致上游供应商提高定价,而各参与成员的定价均与供应商成本参数正相关;制造商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制造商的产出增加,而对供应商产出的影响则不确定,但两者的产出均与供应商成本参数负相关,中央决策下亦有类似结论。本文进行的相应的数值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流研究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演化机制及路径优化研究
    唐建荣,姜翠芸
    2017, 59(8): 175-183. 
    摘要 ( 57 )  
    物流与金融的整合创新,构建风险共治、利益共赢的物流-金融复合系统,是物流业进一步发展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我国31省市2004-2014年物流业与金融业宏观数据,运用熵权法分别衡量区域物流能力和金融绩效水平,基于哈肯模型构建物流-金融复合系统分析物流金融协同发展路径和演变规律。研究发现,物流能力在复合系统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物流业的发展对金融业有正反馈效应,而金融市场对物流业发展未起到充分的支持作用;我国物流-金融协同水平整体已进入“协作级”阶段,物流能力、金融绩效和协同水平均呈东-中-西三级阶梯式递减趋势。据此,目标协同、发展耦合、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和政策引导是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生经济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动态 ——基于养老保险视角的分析
    石阳
    2017, 59(8): 184-192. 
    摘要 ( 62 )  
    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居民储蓄,养老保险在其中作用重要。本文将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纳入老龄化影响居民储蓄的作用机制中,根据世代交叠模型提出老龄化对居民储蓄存在着倒U型影响的命题,并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分析发现我国正在跨越储蓄由升至降的倒U型的拐点,养老保险制度是导致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的关系异于生命周期假说的重要原因。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未来储蓄率很可能持续降低,政府应当及早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